厦门地图局部。
站在厦门高集海堤高崎一侧,在落日的余晖中,由朱德同志题写的“移山填海”四个大字,在高集海堤纪念碑碑石上熠熠生辉。
正是依靠“移山填海”的精神,50多年前,作为今天厦门海堤重要组成部分的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如卧海长龙,让天堑变通途,使厦门从海岛变为半岛,与大陆连接在一起。自此之后,火车、汽车从这里往返厦门岛,为厦门输送各种材料和各类产品,有力地推动了厦门的建设和发展。
半个多世纪后,这里又成为厦门市海域清淤系列工程的主战场,随着一船船淤泥的清除,这片海变得愈发美丽动人。厦门市在集杏海堤、高集海堤上开堤建桥,破堤还海,让厦门岛由半岛回归全岛。
“移山填海”
昔日,厦门地处海防前线,加上技术及器材供应上的限制,修筑石堤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1950年春,陈嘉庚先生提出在高崎至集美之间的厦门海峡修建海堤的建议。经专家讨论,认为厦门地处海防前线,加上技术及器材供应上的限制,修筑石堤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同年秋天,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到厦门视察时赞同这个建议,并先后三次上书毛泽东主席。最终毛主席亲自批准了海堤的建设工程,并指示中央财政拨款1323万元兴建海堤。
1953年6月17日,高集海堤破土施工。历经两年又三个月的艰苦紧张施工,全部工程于1955年10月完成。海堤的建成,将厦门岛与大陆联成一体,也为鹰厦铁路、国道319公路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而今,历经沧海桑田的高集海堤,将再一次见证厦门的历史性嬗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