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节能减排 > >> 破堤还海,厦门修复海洋生态

破堤还海,厦门修复海洋生态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5-17 10:02:30

  海堤开口示意图:在“口子”上将建一座总长为330米的水闸,包括22孔、每孔净宽12米。(制图:张平原)

  “破堤还海”

  海堤导致厦门海域沉淤,为了船舶通行,每年都要进行清淤,耗资巨大。此外,海水水质、海洋生态也在恶化,影响到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生存。

  在为厦门“服役”半个多世纪后,厦门两座最具知名度的海堤——高集海堤、集杏海堤进入了“开口”时代。

  对于这两座赋予厦门太多意义的海堤改造,厦门持谨慎态度。作为厦门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在经过长时间的论证之后,“两堤”正从交通功能逐渐转变为改善海域、防汛等功能。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于东生博士参与了“海堤开口”方案的论证。他透露,早在上世纪90年代,厦门就产生海堤改造的想法,但受当时进出岛交通条件、观念意识等因素影响,改造的条件并不成熟,“进入21世纪,海堤改造再次进入决策者的视线,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于东生说,早在2003年,在原本不淤的厦门海域开始惊现淤泥时,厦门相关部门就结合铁路建设等,开展海域清淤整治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并渐觉迫切。而从2006年开始,市政府明确由市海洋与渔业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委托海洋三所等专业机构,开展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开口改造工程的数模、物模研究。

  来自厦门港务方面的消息显示,现在为了船舶通行,每年都要进行清淤,每平方米清淤20多元,一次都是上百万平方米,耗资巨大。

  海水水质、海洋生态的恶化,也已影响到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生存。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过去,杏林湾的水域面积是20平方公里,现在仅有7平方公里。多年来的库区开垦,以及周边城市和园博苑的建设,使得杏林湾“越来越小”。

  这些年,随着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等一批跨海通道的陆续建成,厦门进出岛有了更多的选择,也缓解了海堤的交通功能。尤其是杏林大桥的公铁两用方案,是高集海堤改造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 厦门修复海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