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是当今社会大势所趋。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大地如何率先走出一条新能源发展之路?如何将宁夏、甘肃两省区经验同四川实际相结合,为我省新能源发展建诤言、谋良策?如何立足四川、立足西部,积极呼吁,争取国家对西部地区新能源发展的支持?
带着这些思考,按照全国政协的统筹安排,7日至13日,由省政协副主席刘道平带队,部分驻川全国政协委员满怀对宁夏、甘肃两省区无私援建我省地震灾区的感恩之情,先后来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卫香山风电、光伏发电新能源基地,甘肃敦煌市太阳能产业园区、酒泉风电基地等地考察。
经宁夏,到甘肃,7天时间里,途经6座城市,数千公里行程。每到一地,委员们听规划、进车间、看基地,并与两省区政协和有关部门同志座谈交流。委员们不仅了解了宁夏、甘肃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习了它们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的有益经验,促进了彼此间的密切联系,更在深入考察、交流中,不断思考着四川新能源开发建设的科学路径。
发展原动力
既在天时地利 更在人和
“宁夏庆阳新能源有限公司230MWp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35亿元,将在发展新能源、治理沙漠、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光伏旅游产业等方面发挥综合效应。”宁夏中卫香山风电、光伏发电新能源基地,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在不断落地生根。
“我们新能源基地占地面积为430平方公里,有着全国连片规模最大的风电场。”甘肃省玉门市素有“世界风库”的美誉,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
宁夏、甘肃两省区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和大片荒漠化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将其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推动新能源产业步入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快车道。
“没想到,两省区的新能源发展如此迅猛,规模如此庞大。”一位委员发出了感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光照充足,风力资源富足。”过去这类概念性的认知,如何比得上亲眼目睹的直观和震撼,而这种震撼又何止在一个委员心中产生呢?
全国政协委员阿什老轨将两省区新能源发展概括为“通过合理利用资源,科学开发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在向昨天要经验,向今天要成果,向明天要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副团长钮小明说,通过考察,感受到了两省区新能源发展的蓬勃势头,看到了四川发展新能源的差距,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宁夏、甘肃两省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大风带上,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风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这一自然优势,如何变成了发展上的“强势”呢?全国政协委员陈炳德归纳为“天时地利人和”,而他所言的“天时地利”是大自然对西北地区新能源的天赋异禀,而“人和”则指的是地方党委、政府上下“一盘棋”的高度重视和在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上的推动。
以宁夏为例,截至目前,已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若干意见》《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出台了《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
通过考察,委员们认为,两地新能源发展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综合配套,发挥龙头带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国政协委员王福耀表示,通过考察,既看到了差距,更明确了方向,我们要学习成功经验,奋起直追。
探寻新方向
找准突破口 因地制宜描绘四川路线图
宁夏、甘肃是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以政策支持引导结出的发展硕果。而两地产业发展是否充分,企业、产业、公共利益是否实现了多赢,全国大背景下的西部地区新能源发展环境还能否更加优化?这些都是委员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从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科技等方面,提出多项鼓励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了1亿元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资源优先配置给新能源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益……两省区纷纷做出了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部署。
“两省区的发展实践很有借鉴意义。”委员们认为,组建我省新能源建设专门协调机构,加强对新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非常有必要且迫切。全国政协委员戴晓雁建议:四川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成专家顾问团;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政、产、学、研4个方面结合,发挥各方职能,推进产业发展。
“规划是牛鼻子。”全国政协委员苏蓉认为,要对当前全省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制定详细规划,严格行业标准,从产业和技术层面规范新能源发展。
抓什么、怎么抓?考察过程中,这是委员们议论得最多的话题。西北地区特殊的风带位置和充足的光照资源是当地新能源发展的坚实基础,如果将其现有经验照搬照抄必然“水土不服”,委员们认为,借鉴他山之石,必须结合四川实际。 “四川新能源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布局,在全面普查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描绘出四川新能源发展的路线图。”钮小明、王福耀两位委员认为,应对包括新能源在内的能源结构和区域能源发展结构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布局。
“玉门市风电基地创新性地建成风光互补发电9兆瓦发电项目,实现了光能和风能有效互补,节约了土地资源。”听了该基地负责人的介绍后,王福耀说,这一经验值得四川学习借鉴,尤其适用于攀枝花等光照充足、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
从四川实际来看,“四川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和盆地周围山区,其中凉山州资源量较大、开发条件较好。太阳能则是三州和攀枝花市较为丰富。”
陈世俊、马子龙、阿什老轨、陈炳德、戴晓雁等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四川与西北地区光照、气候不同,而且西北地区用于新能源发展的多为荒漠化土地。他们认为,要找准发展的“侧重点和突破点”,根据四川能源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分类分步推进,避免急转弯、硬着陆。他们建议,在做好统一规划的同时,可以在小型化和分散化方面寻找方向,在生物质能应用方面求突破,同时还应加强储能为主的技术攻关,为边远山区和农牧民提供便捷能源。
呼吁政策支撑
科技助力机制完善 破除发展瓶颈
“两头在外的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宁夏某企业高级主管向委员们讲述了该企业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由于该公司的原料多晶硅来自国外,产品主要市场也在欧美,这样的行业背景制约了公司发展,他们必须挖掘国内市场。
“风电上网电价每度电5毛多,太阳能光伏电价则是一倍以上,风电建设、运营成本高,传输损耗大。”某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中卫香山发电场向委员们介绍时说,入网难、利润空间小是他们当前面临的难题,在上马6期项目后,该企业感觉到了发展的压力。
在西北新能源发展版图上,良好的发展势头和面临的难题同样明显。一路走一路看,委员们感触良多,思考不断,纷纷表示,“要在学习中借鉴,在建言中体现,履职尽责、服务经济发展,这是我们的应尽之义”。
省政协副主席、考察团团长刘道平表示,西北地区新能源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参考,但它们面临的问题具有产业共性,全国政协委员应该积极呼吁,力争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指导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产业布局、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以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科学发展。
苏蓉委员认为,应建立全国性的行业统一标准,包括电网接入标准和装备制造标准,避免行业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新能源发展,价格是关键,核心是技术。”省政协秘书长、考察团副团长吴果行表示,发展新能源要在价格和科技两方面突破。
陈炳德委员认为,技术不突破,价格下不来。靠国家补贴只能是鼓励新能源发展的一种手段,难以长久和大面积推广。
“新能源产业发展不仅要靠政府去推动、市场去拉动,关键还要有科技去撬动。”委员们认为,应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制造水平,使新能源产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重点加大对新能源科技的研发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和产学研联盟新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体制机制建设也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他们建议,要抓紧解决新能源发电项目电网接入问题,协调国家电网等企业与生产企业等各方利益,加快重点区域电网建设步伐,切实解决电网接入问题,破除新能源建设发展的“瓶颈”。
一路考察,一路思考,学习借鉴,交流共进。委员们认为,此次考察内容丰富,深受启迪,对四川新能源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今后的建言献策将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在我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进程中,作为能源消费大省的四川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找准四川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侧重点和突破口,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委员们共同的心声,并将为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