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频道5月21日电(记者杨迪、叶含勇)“4·20”芦山地震发生一个月后,学术界的目光已经聚焦到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上。5月20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需求为本,有效重建”——四川“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研讨会在成都举行,“生态”成为与会专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如何开展?汶川大地震的经验可否直接运用?记者在研讨会上了解到,为了更好地研究灾后重建中的重大问题,四川省社科院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
“芦山地震具有重灾区在空间上较为集中、财产损失远甚于人身损害、大部分灾区属于二次受灾等特点。”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所副所长张序表示,立足芦山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课题组提出了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线推进灾区生态发展型重建的基本思路。
“灾区具有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的优势,生态修复是灾区的重要任务,‘生态立市’也与雅安震前的发展定位相符合。”张序说,生态发展型重建的两大目标是:到2020年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区,到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课题组认为,生态发展型重建的路径应是:以空间调整和政策突破为重点推进住房优化性重建,以生态经济为主线推进产业调整性重建,以骨干交通和农田水利为核心推进基础设施提升性重建,以大熊猫文化为主题推进生态跨越性重建,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进公共服务改善性重建。
研讨会上,深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工场协力中心总干事贺永强分享了各自机构在灾后重建策略与思路,均表示将在各自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根据前期形成的灾后重建需求评估报告,也发布了芦山灾后重建整体思路。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在报告中表示,将以扶贫为核心,关注因灾返贫和因灾致贫的问题。
他表示,利用灾后重建机会,促进社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和规模化经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市场参与能力,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方向。
5月14日,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 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明确了四川将以“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规律,科学布局;保护生态,绿色重建”为基本原则,实现芦山地震灾区“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