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四川新闻 > >> 谋求共赢 合作大幕再启

谋求共赢 合作大幕再启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5-16 10:01:41

——写在四川与中央企业深化合作座谈会前夕

20多天来,他们活跃在芦山地震抗震救灾第一线;而今,他们又如约而来。他们就是共和国的“长子”——中央企业。5月17日,四川与中央企业深化合作座谈会将在成都举行,这是芦山地震后我省首次举行的大型招商活动。

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115家中央企业,有80余家在川设立140余个省级区域机构或分公司。在川央企门类众多、行业齐全,包括机械制造、电子、化工、能源、环保和航空、航天等,与四川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中央在川企业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极大贡献,发挥了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

同舟共济 并肩共渡难关

4月25日,北京,国务院国资委会议室。

中央企业支援四川芦山抗震救灾捐款仪式(第二批)正在进行。就在会议开始前10分钟,确定捐款的中央企业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一天,25户中央企业向灾区捐款2.23亿元。省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央企及其下属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对芦山地震灾区捐款累计超4亿元。

在灾区第一线,央企的身影更是活跃。

4月20日8时20分,地震发生仅18分钟,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第一支抢险队就携带4台发电车(机)奔赴震区;

4月20日下午,余震不断、飞石滚落,但省道210线上的危险路段已汇集国电大渡河、水电七局、水电五局等央企救援小分队;

在灾区,央企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电信、电力企业全力抢修受损设备,尽快恢复通信和电力供应;石油、粮油企业积极提供油料油品、粮食食品等救援物资,为灾区提供后勤保障;民航企业积极抢运救援队伍和救灾物资,为灾区抢险提供运输支持;其他央企迅速调配应急队伍和机械设备赶赴灾区,抢修公路桥梁,搜救被困人员……

此情此景让人回忆起5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那时,央企同样坚定地与四川并肩共渡难关。社会各方评价,中央企业是四川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危难时,真情彰显。平日的建设中,在川的央企也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为提高信息化水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将4G(TD-LTE)网络建设由成都扩展至全川。今年底,全省将建成1万余个4G基站,覆盖所有市州城区。

去年9月19日,我省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环境最恶劣的四川藏区电网“新都桥—甘孜—石渠”联网工程正式通电。这条几乎不可能回收成本的电路解决了15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甘孜州“富民惠民工程”、凉山“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中,这些共和国的排头兵始终与四川同舟共济。

携手奋进 引领产业发展

四川航空与中国商飞签署20架C919大型客机订单,中冶集团参与建设川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与长虹合作100万部手机定制项目,中国水电集团投身阿坝州水电开发……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至2012年的4年间,我省就与央企签署335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达6168亿元,涵盖电子信息、能源电力、油气化工、交通物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众多领域。

“一五”时期、“三线”建设时期以及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有大规模的“央企入川”。每一次“央企入川”都会给四川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1项落户四川,打下四川机械、电子、电力工业基础;“三线建设”时期,248家大中型企业从一、二线地区内迁四川,支撑我省工业脊梁的东方电气等大批央企转战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央企第三度密集入川。

在合作频率逐渐加密的情况下,“央企入川”也从单纯“输血”到谋求“共赢”;合作领域从基础设施、优势资源、装备制造等向高新技术、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拓展。

4月10日,由中国二重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的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在德阳成功试生产。迄今为止仅美国、俄罗斯、法国拥有4万吨以上级大型模锻压机,二重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填补了我国大型模锻压机制造和装备的空白。

影响和意义远不止“填补空白”。中国二重副总工程师陈晓慈介绍,这台设备制造本就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并可扩展应用于其他多个领域。更重要的是,还将辐射带动一批庞大的航空构件的机械加工集群,形成整机设计、整机制造和发动机制造的闭合产业链。

央企诸多项目的入川,无疑将成为四川“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动力。

同舟共济,携手奋进——又一次合作大幕即将开启。(记者 董世梅)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