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四川新闻 > >> 在废墟上重建生机的人

在废墟上重建生机的人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5-14 09:17:13

  新华网四川频道5月13日电题:在废墟上重建生机的人

  新华社记者郝方甲、侯大伟、周劼人

  5年前的5月12日,山塌路断,亲人走了,家没了。

  这5年,灾区的人们每一天都在努力把日子过起来、过下去。而灾后重建,不仅是把倒塌的房子盖起、把中断的道路修通,更重要的是让在巨灾中陷入绝境的人们重新看到生机,有希望,有信心,觉得日子有盼头。

  守着遗址的老何:生活慢慢在恢复

  那天,山塌了,青川县东河口村一下子被埋在了地下100多米,780多人遇难,全村一半多的人都没了。

  何先通过世亲人的名字在遇难者石碑上密密地排了一列。地震时他在外省打工,回来后,家已没了。

  “幸好儿子在成都上学,没的事,要不我真的没啥子活头了。”他说。

  年近50岁的老何从此再没离开村子,守着家园的遗址生活着。他在刻着遇难者名单的石碑旁开了间小卖部,卖地震纪念品和祭奠用的菊花。

  小卖部开在路边,总有来往的人问。刚开始,老何话不多,也不会笑,一提地震和过世的亲人就哭,听的人也陪着掉泪。

  2009年夏天,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当时重建房还没盖好,两人住在安置帐篷里,爱人没怨言,就是一个劲劝愁眉苦脸的他离开东河口。

  东河口是汶川地震灾区遭受次生灾害最多的地方之一,震后几年发生过数次泥石流,也是重建最难、完成最晚的地方之一。村民们眼看着建好的房子和地里的玉米、小麦,一眨眼就又被冲毁了。

  地质专家说,东河口位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末端,不适宜居住。有些人搬走了,但老何不肯走,他要守着逝去的家人。每天在他的小卖部里,他一遍一遍给来访者讲述着曾经发生的灾难。

  慢慢的,再提起地震、提起家人,老何也能忍住泪了。除了开小卖部和种地,打定主意不走的老何还陆续贷款买了摩托车和汽车,给村里出远门的人包车。他说想再多挣点钱,早点把贷款还上,还想给儿子办场婚宴。

  今年老何杀了两头猪,做了800多斤腊肉腊肠,在新建的两层小楼过道里挤挤挨挨地挂着。老何指着说:“地震前我家每年都做这么多肉,生活算是恢复了!”

  返乡创业的厨师:回来后就没想过再离开

  水磨镇曾是汶川县的工业重镇,在岷江支流冲积出来的这一小块平原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多达60多家。

  广东佛山对口援建组用了几个月时间调研,最终决定借重建的机会对水磨镇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当地藏羌文化旅游特色,变工业镇为生态旅游镇。

  2010年,少小离家的应堂辉回到了家乡水磨,在新开发的古镇特色步行街上开了家饭馆。

  他是个厨师,离家后,从给人打工,到自己开饭馆,走得不远,但就是不回来。“以前落后的很,都是工厂,怎么做餐饮嘛!”

  家乡大力发展旅游业,乡邻们记着应堂辉,力邀他回乡从头再来。

  重建的水磨镇改头换面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有时旺季碰上周末,进镇的私家车能排到一两公里外。应堂辉的饭馆也跟着火起来了,光2012年一年就挣了300万元。

  芦山地震发生后,水磨旅游人数一度锐减。但应堂辉很有信心:“回来后,就没想过再离开。在外那么多年,能回家干,还这么有干头,多好啊”。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function turnpage(page){ document.all("div_currpage").innerHTML = document.all("div_page_roll"+page).innerHTML;}</script>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