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互助,群众当“区长”“篷长”
震后,脱离原本熟悉的社区环境,安置到帐篷里的受灾群众过得怎样?
5月4日,记者走进芦山县最大的群众安置点——芦山县体育馆,这个安置点共有500多顶帐篷,居住近3000人。虽然人来车往,但是路面干净、群众生活有序。安置点临时党委书记武静告诉记者,他们成功移植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多谢小杨和这些帮忙的邻居,要不然油菜籽都烂在地里了。”住A-20号帐篷的谭婆婆快70岁了,只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孙子陪伴。5月3日上午,她找到帐篷A区区长杨畅求助。不到一个小时,杨畅和20多个志愿者就在谭婆婆的地里忙着收菜籽了。
像杨畅这样的区长,在体育馆安置点里有四人。安置点临时党委对所有帐篷编号,划分为ABCD四个责任区。每位党委委员牵头负责一个区,每个区配备5至7名党员干部。每个区设一个区长,每个帐篷设一个篷长。“区长和篷长都是居住在安置点的受灾群众。篷长由该帐篷里的住户推举产生。区长则选择有能力的热心人担任。”武静介绍,责任田里的问题,都由负责该区的干部和管理员第一时间接手处理。
随着居住在此的群众逐步安定下来,该安置点率先启用“网格化管理”模式,责任到点到人,管理全覆盖。临时党委联合警务室民警,对每位住户摸底调查,并详细记录。
记者打开“D区住户档案”,里面登记了该区安置人员的帐篷号、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原住址或单位、联系电话、孤老残等信息。“摸清了这些信息,就能及时掌握各类特殊和重点人群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服务和管理。”D区区长廖志敏告诉记者,有些住户是失地农户,房子倒了损失严重,就要多花些时间安慰谈心。有些是老师、医生等专业人士,就鼓励他们加入到安置点的志愿服务中。
帐篷警务室负责民警朱明伟也深有感触:“分发物资时,篷长全权代领,避免了人多混乱。调解纠纷时,各方管理者都加入,说服的成功率提高了。”
居住B-12号帐篷的蒋力兴大爷身患残疾,每到午饭点,就愁排队取饭的事。负责该段的党员李鑫就和民警志愿者商量着怎么帮助他。如今,每天中午12时许,就有人端着香喷喷的饭菜钻进蒋大爷的帐篷里。
公共场所卫生维护、厕所清扫、治安巡逻、消防火灾防患等都成立了由安置点群众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网格化管理也带动更多人加入自治互助中。(记者 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