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汶川特大地震考验的四川,应对灾情更加沉着有序,预案更加完备,救援更加科学——
时间进入5月,距离“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已经12天。抗震救灾工作由抢险救援阶段转入过渡安置阶段,着手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
人们还清晰记得,地震当天即有数百支救援队伍、上万人进入灾区;地震当天即有充足的帐篷、大米、水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驰援灾区;各种各样的救援力量闻灾而动,分工明确;救灾物资发放、灾情信息发布、地质灾害防治,有条不紊,公开透明……
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考验的四川,应对灾情更加沉着有序,预案更加完备,救援更加科学。
为何救援力量行动快速?
完善的机制体制 支撑“靶向”救援
震后的四川,以分秒计。
震后4小时,打通了雅安到芦山的公路;地震当晚,所有重灾乡镇都集结了救援力量……短短一天内,共有166支救援队伍、34756人进入灾区。“此次抗震救灾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科学施救,不靠人海战术,靠精确定点、精准救援。”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所长韦方强说,芦山震后实施的是“靶向”救援,靠完善的机制体制提高救援效率。“靶向”救援是怎样实施的?震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空投、空运,就是一个前后方无缝衔接、高效完成任务的经典案例。
4月22日12点过,正在召开会议的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总值班室接到前方指挥部指令——“请马上组织直升机运输和空投物资,尽快飞赴芦山县的宝盛乡、太平镇”。现场工作人员立即拨通了机场联络员的电话。与此同时,省民政厅工作人员将前方传来的物资需求信息发往调度仓库,仓库迅速组织物资运往机场。
13时10分,邛崃某军用机场,6架直升机满载救灾物资,向灾区上空飞去……
当天,成都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共出动6架直升机,飞行11架次,成功对芦山县宝盛乡、太平镇等重灾区空投、空运救灾物资17.7吨,并成功转运9名重伤员。
“此次抗震救灾中,我省采取省、市、县指挥机构三级合一的机制,省统筹指挥,市具体安排,县抓好落实,集中统一、上下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确保了高效有序救灾。”省政府应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各种自然灾害,四川减灾救灾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组织机构上——全省21个市(州)和绝大部分县(市、区)政府均设立政府应急办;省级主要部门大都明确或建立应急管理职能处(室)。
应急机制上——省政府应急办分别与省军区、成都军区相关部门建立驻川部队和直升机紧急调用机制,军地协同联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开通面向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网上接报平台,拓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渠道;与泛珠三角内地省(市)签订应急协作协议,建立跨省应急管理合作和周边应急联动机制。
救援力量上——新组建了一批专业性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如自贡市新建6支共250名队员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省卫生厅建立由242名医疗专业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总队;省电力公司把应急救援队与预备役部队相结合,组建了106人的应急救援特种大队;公安消防创新建立“一处着火、多点调派、多线并进”管理模式。
“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使此次抗震救灾工作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了救援工作的高效有序。”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天斌表示。
“千吨级”救灾物资如何保障供给?
三级救灾物资储备 保障灾区温饱
省粮食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日12时,从雅安市紧急调运的20吨救灾大米、面条,经荥经、天全,于当天16时运达震中芦山县。21日21时45分,粮油库存告急的宝兴县迎来首批30吨救灾大米,22日、23日又分批运达大米60吨。25日起,开始兑现“1斤粮”政策,当日向宝兴调运大米30吨……
截至26日12时,已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8.72万顶、棉被21.72万床、衣物1.5万余件、折叠床1万余张、食品和饮用水2454吨。
灾区需求和后方供应是如何实现对接的?省应急办相关负责人给出答案——
灾区相关部门对受灾群众物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后,逐级汇总至市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值班室。指挥部值班室根据物资需求情况,每晚分别向省民政厅、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卫生厅等相关厅局发出需求供应指令,后者分别牵头组织实施,运送至指定地点。
“千吨级”的救援物资是如何确保供给的?
“对灾区饮用水和食物的需求,在紧急救援阶段,我们主要通过紧急采购和接收社会捐赠两种方式予以保障。”省应急办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对不宜长期保存的食品类救灾物资,与当地大型供应商(厂)家签订供货协议,委托定点代储。灾害发生初期,立即启动组织协议供应商(厂)家进行饮用水和食品供应。
2011年,我省重新修订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管理预案。作为完善预案的第一步,重新优化了应急商品数据库。变化十分明显——
2009年建立的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数据库,样本企业以食品类居多,产品较单一;新的数据库将消毒卫生、日化、服装、鞋类等轻工产品,以及铁锹等应急工具生产经营企业都纳入其中,企业均为市州推荐的生产及商贸流通“龙头”,原则上每市州一户。突发事件发生时,省上可随时调配企业储备物资,确保24小时内运到,确保市场不脱销、不断档。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不断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去年开始在全省建立小包装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制度,粮油储备形成多点多极布局、粮油应急储存加工供应体系更加健全,避免了原粮在储备库、加工厂、供应点之间大量、长距离、往返运输。
截至目前,全省以“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市州物资储备库为骨干、县市区物资储备库为基础”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形成。
如何避免灾区群众受“二次伤害”?
排查公布地灾隐患 深化群测群防
芦山地震灾区处于地形条件复杂的高山峡谷地区,在经历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及数千次余震后,新排查出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如遇连续下雨,极易发生严重次生地质灾害。而芦山县所在的雅安市被称为“雨城”,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
科学减灾,须从防治次生灾害做起。
地震当天,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生命任务”快速启动。第一时间,我省组织40余支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组紧急赶赴地震灾区,开展排查工作。
这是截至25日上午10时的一组数据:
——芦山地震灾区排查地质灾害隐患2624处,涉及4.5万余户、20.5万余人;
——对239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复核了265处已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安全性,初步掌握了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规模、险情等,及时划定危险区,逐点完善防灾避险预案,落实监测责任人及专职监测员,设置了警示牌和警示标志;
——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隐患,向群众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让受威胁群众知晓灾害隐患、避险方式和逃生路线,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26日,第一批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公布,电视24小时滚动播出。震后不到一个星期,各个地质灾害隐患“档案”悉数掌握,落实专人24小时严密监控。
28日,震中开始下雨。芦山县大川镇杨开村村民王兴龙爬上房后的大山,查看被地震震开的裂缝有没有垮塌的迹象。
王兴龙是皂角湾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汶川特大地震后,大川镇引进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监测制度,针对各村危险点位,就近选择村民担任监测员,统一接受专业培训后上岗。“旱季5天看一次,汛期每天都要查看并及时汇报,如果遇到危险就敲锣向村民报警。”王兴龙说。
王兴龙是遍布灾区数以千计的地质灾害监测员中的一员。地震发生后,每一名地质灾害监测员坚守点位,时刻盯防。
26日16时,芦山县思延乡清江村前后坝组,响起了一阵警报声。组长杨开春用手摇报警器发出预警信号后,住在村道两侧的几十户村民从家中跑出来,沿着预先设定的路线撤离——抢在下雨前,雅安市六县两区同时启动震后首次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在地质专家指导下,1700余人参加了13场演练。
高科技的加盟,让群测群防如虎添翼。
成都军区出动机动气象雷达、车载风廓线雷达、卫星接收车等高技术装备,军地共享气象监测数据。雅安市紧急采购1630台手摇报警器,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网络覆盖到市县乡村组五级。
“我省十分注重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治,汶川特大地震后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机制。”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志文说,从应急预案制定、安全隐患点排查及公布,到监测队伍建立,都有一整套方案,照章运行。2012年8月开始实施的《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对省、市、县各级政府职责作出明确规定。机制保障,成为全省上下临危不乱的关键。
地震伤员救治——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救灾物资发放——先保障老人孩子、困难群众,纪检人员全程监督;
及时发布信息,确保救灾公开透明;
接收捐赠的资金物资,及时向社会公布去向……
从实战中积累经验,总结形成一整套宝贵机制,在应对巨灾中环环相扣——这一切,彰显了科学救灾的伟大力量。
记者 宋开文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