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频道4月30日电 特写:宝兴灾区的“临时炊事班”
(新华社记者 杨迪)
宝兴中学体育场是宝兴县城内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这里现在安置着4000多人,每天约有2000人要在安置点吃饭。他们的一日三餐怎么解决?由30多名受灾群众自发组成的“临时炊事班”,肩负起这个担子。
“临时炊事班”的工作环境可谓简陋:在体育场外一墙之隔的简易棚户里,几口煤气灶,若干口大锅,一张很大的案台,还有不少盆盆罐罐的器皿。其实,这个受灾群众餐食供应点从地震当天就成立了,最早是在体育场内搭建的,烧柴火做饭,后来由于消防隐患迁移到了场外。
30多名“临时炊事员”一起做饭的场面可谓热火朝天。记者29日15时许在这里看到,他们已经开始准备晚餐了——当晚受灾群众吃的是洋葱肉片和莴笋汤。妇女主要负责切菜,十余人围在案台边菜刀翻飞,要近2个小时才能将洋葱和肉片都切好;力气大的男人负责炒菜,但一口锅要4个男人同时翻炒才能让菜热得匀,时间也比平时炒菜多一倍。
通常情况下,安置点一日三餐的安排是:早餐供应粥和方便面,7时许开饭;午餐和晚餐都是米饭、一道荤菜和汤,开饭时间分别是12时许和18时许。
“临时炊事员”每天的劳动量极大。据记者了解,仅这一个安置点每天要消耗约300斤肉、500斤菜和600斤大米。从运菜、洗菜、切菜、炒菜,到打饭、收碗、洗碗、洗锅,事无巨细。“每天收拾完差不多都22时了,回到帐篷里就直接睡觉。”43岁的穆坪镇受灾群众孙俊兰告诉记者,负责做早饭的话,第二天凌晨4时就要起床烧水——整整二三十个锅,用来煮粥、煮面条或冲泡方便面。
他们中年纪最大的,是71岁的杨显芬婆婆。杨婆婆住在穆坪镇的两河村,地震后来到宝兴中学避灾,看着大家一起给受灾群众和救援部队煮饭,就主动参与进来,从地震当天起一直忙到现在。
“我不累,我愿意做饭。”杨婆婆说,看到宝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浑身干劲十足。杨婆婆的老伴现在还住在山上,靠邻居帮忙照顾,杨婆婆忙得只能隔几天上去照顾一下。
他们中年纪最小的,是一位“临时炊事员”的女儿,29日刚满11岁,帮忙收碗、洗碗,干些轻活。
他们也并非都很专业。43岁的刘华本来是搞装修的工人,平时在家他几乎不做饭,但为了让受灾群众吃上热饭,他到了“临时炊事班”后现学现用。“为大家服务,我们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刘华说。
他们所有人本身全是受灾群众。19岁的宋江琴和她16岁的妹妹宋艳是穆坪镇顺江村人,家里的房子在地震中垮塌了,姐妹二人来到体育场内借宿,进而也加入到了“临时炊事员”的行列。
负责宝兴中学安置点后勤保障的宝兴县政法委副书记冯体平告诉记者,地震后第一时间“临时炊事班”就成立了,许多受灾群众主动要求参加,人数最多时有六十多人做饭,参加过的人更是多达上百名。
“他们没有报酬,不计辛劳,甚至不顾自己的家庭,全凭一腔热情为受灾群众服务。”冯体平说,“全靠这个‘临时炊事班’,这么多受灾群众才能尽快吃上热饭,尽早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