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四川新闻 > >> 心理学专家: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时间和过程

心理学专家: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时间和过程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4-25 09:23:31

新华网四川频道4月24日电 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后,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原四川教育学院院长杨宗义教授认为,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时间和过程。

杨宗义认为,在地震发生后的3-4周内,中小学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些反映包括:恐惧,是一种对可怕后果的不确定感,学生担心未知的灾难还会落在自己身上;麻木,灾难形成的强烈打击,使学生暂时地失去心理反应能力,表现为茫然不知所措;否认,在短期内部分学生不能相信会有这么严重的事情发生;悲伤和抑郁,因亲人、同学、朋友、老师等亲近者的受伤、死亡而悲伤,产生无助感、无望感。这些反应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不仅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性格以及人生观等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因此,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应形成合力,通过有形(主要是学校、教师、家长)和无形(主要是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干预,来使学生渡过心理危机。其中,学校和教师应在地震发生后的3-4周内制定出系统而完善的心理辅导计划,尽快让学生们走出阴影,正确地面对未来。

灾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注意以下几点:

——从社会层面来说,媒体报道和社会宣传时,一定要谨慎,不要过于放大。并不是所有的人经历过大灾难之后,都一定会留下心理阴影。有些人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比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地就能自己渡过这个难关。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具有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恢复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平衡。对于一些受心理创伤比较严重,自我没有办法完全恢复的人,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尽量不要让灾难的情景再刺激他们,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不要“揭伤疤”,让时间洗刷一切悲伤,并在这种平静中帮助他们走出心灵困境。

——参与救助者应该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有些人满腔热情,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技术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匆匆忙忙地就到第一线去。结果却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灾害带来的压力,成了“二次创伤”的受害者,不仅救助不了别人,反而成为需要救助者。即使是能够承受压力,因没经过专门的训练,往往还会好心办“坏事”,起反作用。因此,做心理干预的人,应该至少具备以下条件: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面对真实的灾难场景、血腥环境)、自我心理健康稳定(没有类似的心理创伤经验)。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时间和过程。根据灾难发生之后的时间推移,心理危机干预分为3天、7天、一个月等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和辅导内容。心理治愈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受灾者具体的指导和关心,给他们鼓励,接纳并处理他们出现的一些烦躁和反社会的行为,这些都是需要救援者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灾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须要让学生有宣泄的机会。就象地震一样,要把能量释放掉,才会使心情归于平静,在平静中进行引导才会有效。面对突发事件,感到心理压力大时,要引导学生与老师和同学多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大胆说出他的恐慌。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来减轻内心的不安。同时,要鼓励丧亲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丧亲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丧亲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师生们提供具体的帮助,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灾区的普通儿童青少年来说,主要问题来自安全感的大幅降低。他们在地震期间和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很关心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同时会担心与自己关系亲密的父母、亲戚、同学、老师等,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一系列行为。其中,有些孩子会出现情感休克,其表现是发呆、反应迟钝、精神麻木、记忆丧失,甚至昏迷不醒。

处理情感休克的关键是鼓励其宣泄,让他尽量哭出来或说出来。决不要说“不要哭”之类的话;同时,采取接受性和包容性语言,例如:“你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怕”等,一边安慰一边引导,引导者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或者是与自己同性别的孩子可以通过轻抚身体、拥抱等方式来增加其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其情绪体验过程,慢慢抹去心灵的创伤。

第二、针对亲人受伤或去世,尤其是失去多位亲人的青少年,主要问题来自归属和爱的需要。他们往往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有些孩子会出现精神崩溃,其表现是惊恐万状、哭闹不止、行为盲目冲动、伤人或自杀。

处理精神崩溃的方法是鼓励其宣泄,引导他们转移关注点;同时,政府、学校和其他家人、朋友等要及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重新建立起熟悉的、家庭般的归属感,从心理上填补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

第三、针对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的青少年。他们很难面对自己受到的伤害和未来的残疾,甚至出现怨恨、敌意和愤怒。很多孩子未来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一种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怒和回避行为。

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在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几天内,是接受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期。他们也是优先应该得到心理帮助的孩子。老师首先要告诉他们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解开其心中一直悬而不决的那些疑问,甚至包括帮助其分析为何发生在自己身上。尽管他们知道真相后的第一反应会很痛苦,但这时老师可以在旁边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从痛苦中走出来。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短期内学生的情绪平静下来了,但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以及身体状况的不同,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就不同。如丧失亲人的学生,在看到别的孩子与父母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在过年过节时,在学校开家长会时,在生病、生活、学习上遇到挫折时,都会勾起他的伤痛记忆,这个时候,教师、学校以及他的亲戚、朋友们,都应该想到、意识到,及时和他进行沟通,并给予他更多的关怀,让他在交流、沟通和关怀中逐渐淡忘那些痛苦的记忆。(完)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