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力量,在党旗下凝聚——记奋战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新华社记者)
时间的指针,定格在了那一刻: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
又是强震,又是四川。雅安,5年前汶川特大地震时遭受重创,今天再次陷入困境:地动、楼塌、路断,生命在等待救援……
危急时刻,又是那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又是那一个个奋战的身影,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生命得到救治,道路逐一打通,群众得到安置……
与人民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在抗震救灾这个特殊战场上,共产党人书写出新的答卷……
哪里有灾情,就奔向哪里——挺身而出,冲锋在前,闪亮的旗帜在废墟上高高飘扬
22日晚,记者见到宝兴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朱范刚时,他嘴唇上都是水泡。震后,他只睡了4个小时。他说:“说不累是假的,但是我们不怕累是真的。”
这是朱范刚记忆中的一张时间表:震后20分钟,赶到离家最近的红军广场集中点;震后1小时,临时指挥部成立;震后2小时,领到布置的任务……
那时,曾经美丽的雅安变得满目疮痍:大地仍在颤抖,坍塌的房屋激起滚滚烟尘,废墟之间一片哭喊声、呼救声、惊叫声……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共产党员带头冲在抗震救灾最前沿,带头贯彻执行上级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带头承担最繁重、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
千钧一发之际,响应党中央和四川省委的号召,雅安全市3000多个基层党组织、近5万名党员立即行动,一支支突击队、抢险队冲在最前面。
——震中芦山县在每个临时安置点成立临时党支部,由驻点党员中的科级领导干部担任支部书记,组织党员群众抗灾自救;
——雨城区全体区级领导干部第一时间赴联系乡镇、社区指导抗震救灾,确保解决好受灾群众的吃饭、饮水、住宿、医疗等问题;
——天全县组织成立260余支党员志愿救灾服务队,发动4100多名党员对受灾群众进行安置救助、治安巡逻、发放储备物资……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这是从未改变的场景。
党旗飘起来,身份亮出来,党员干部站出来——这是随处可见的画面。
龙泉村是雨城区中里镇受灾最严重的村。灾情发生不久,一面鲜红的党旗就在废墟上飘扬。
“关键时刻,群众还是看党员。”村党支部书记杨才俊说,村里党员组成的突击队连续奋战9小时,从废墟中解救出4名受困群众,搜寻出2具遇难者遗体。
在宝兴县,处处可见佩戴“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臂章的救援者。地震发生后,宝兴县委组织部在紧急安置点上竖起标识,把党员聚集起来,大家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什么任务吗,我是党员”。
冲锋在救灾最前沿,奋战在抗震最前线。
一次次带领大家抢救生命,一次次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共产党人,在灾难中筑起了震不垮、压不塌的坚强堡垒。
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是重灾区,全村房屋100%受损,1名村民遇难。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已搭建起16个村民自救点,秩序井然。
“外面的救援没到之时,村里20多名党员领着大家搭帐篷,安抚大家的情绪,还排好班巡夜。”胸前佩戴着红色党徽的村党支部书记高洪学介绍。
“党在,希望就在”——
这是振奋人心的承诺,这是从未落空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