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频道4月24日电(黄显斌、戴欣)为防控芦山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302医院姜素椿教授建议从五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是搞好全员发动,实现群防群控。防疫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要组织动员灾区人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疫工作。尽管灾区的环境和条件有限,但每个人都应养成良好的公共礼仪,不随地吐痰,已经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遮掩口鼻部位,阻断病菌感染经空气传播。
二是加强综合治理,突出防疫重点。要对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及时清除安置点及其周边的各类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及卫生死角。要重点清理虫媒生物孳生地,及时消灭老鼠、蚊子和苍蝇,特别对灾区遗体存放地、清理后废墟和临时医疗点等重点地区,实施重点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减少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要在灾民安置点设立食品卫生监督员,定期查看食品原料,指导食品原料保存、饮用水消毒、餐具消毒等注意事项,确保饮食卫生。
三是完善监测体系,增强预警效能。尽快恢复和健全原有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尽快建立传染病监测和早期预警体系,及时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出快速防范;对救灾食品的存储、运输和分发进行监督,重点监测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尤其是对鼠疫、狂犬病应引起高度关注,如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送医院就医。每日加强疫情的侦测和分析,争取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四是实施科学防疫,确保取得实效。严格依照地震灾区卫生防疫消毒处理要点规范,科学有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防疫工作。既要通过消毒消除传染病隐患,同时又要避免消毒工作扩大化。尽量减少使用剧毒的化学农药,应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品和生物杀虫剂,注意有效保护灾区水源的安全性,减少水源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要正确、合理、科学、安全使用卫生杀虫剂和杀鼠剂。
五是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无谓减员。救援人员应该具有基本保护装置,不得随意取下防毒口罩、脱下防护服和手套等卫生防护器具。要注意手卫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勤洗手,防止“病从手入”;不到废墟上捡拾物品,避免残存物品造成传染,导致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疾病。救援人员要适时轮换,即使小伤小病也要及时就诊。连续工作时间不要太长,注重劳逸结合,补充各种营养素,适当增加盐分,促进体力恢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