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党文伯 黄倩
2012年12月31日晚,石渠县老牧民达西一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跨年晚会。接到远在广州的大儿子打来的电话,达西眉开眼笑地对儿子说:“这个元旦家里有电了,电视真好看。春节回家过年吧!”
2012年5月1日 建设中的110KV石渠变电站全景。 成都电业局陈红梅摄影
老人这平淡无奇的话语背后,饱含几代人百年的盼望。四川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离太阳很近,离光明却很远,这里叫做甘孜藏族自治州,面积相当于1.5个浙江省。它的18个县中,一半在海拔3500以上的高寒地区,一年百分之七十时间没电。到乡上和村上,更是一年四季都几乎没电。
2012年9月19日,随着启动按钮被按下,稳定的电流跨过甘孜州境内的六座雪山,从新都桥穿越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等县,历经1015公里到达四川省海拔最高的县城石渠县,点亮了牧民家中的电灯。这条“一步跨千年”的输电工程叫做“新甘石”(新都桥-甘孜-石渠)联网工程。
决策:为了藏区千年梦想
石渠的藏语名为“香德尼玛扎溪卡”,意为“离太阳最近的部落”,又称“太阳部落”。“太阳部落”却是一个缺乏光明的地方。尽管石渠是四川面积最大的县,但目前全县仅靠雅砻江上一座小型电站孤网供电。在长达6个月的寒冬里,整个石渠县包括县城都几乎无电可供,全县人均用电量不足19度,90%的人无电用。
石渠的情况是整个甘孜州的的缩影,缺电一直是困扰藏区民众生产生活的大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2011年11月4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共同启动了“十二五”四川藏区电网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计划投资192.5亿元,规划建设五大500千伏水电送出通道,将着力突破制约藏区电网发展的水电送出、孤网运行、无电用户、供电薄弱、石渠电网联网、香格里拉旅游区供电等六大瓶颈问题,进一步加强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新甘石工程正是支持四川藏区电力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是四川省电力公司的一号工程。
高原上高空作业难度很大。 成都电业局邹熠霏摄影
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介绍说,“新甘石”工程把甘孜北部电力“孤岛”与四川主网联系起来,打破甘孜州电网发展瓶颈,使得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从此告别无电的日子。这项工程对促进四川藏区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摆在四川省电力公司面前的是一条艰难的路。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前线总指挥长朱白桦说,“新甘石”沿线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最高海拔4600多米,低压、缺氧、高寒、辐射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在四川省电力建设历史上,从未遇到过这样复杂困难的工程。尽管有种种艰难,但2012年3月20日,新甘石联网工程还是浩浩荡荡的开工了。这项总投资达32.15亿元的工程,将修建一条起于甘孜州康定新都桥镇,穿越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最后到达石渠县,将甘孜州北部与四川电网主网相联,长达1015公里的“光明天路”。
“这是一步跨千年的重大民生工程。”甘孜藏族自治州州长益西达瓦说,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无电地区的用电问题,对实现“十二五”末新增农牧民聚居区“户户通电”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工程的建设将有力支持甘孜水电资源大规模开发,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挑战:用生命铸就辉煌
甘孜-石渠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三标段虾扎项目部项目经理周苏提到自己初来石渠的情景仍然唏嘘不已。2012年2月中旬,周苏随着成都电业局甘石线路建设“先遣队”挺进石渠。他负责的是110千伏石渠输变电工程,位于整个联网工程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石渠县。虽然,事先已经作好了种种精神准备,眼前的一切仍然超出他的预料。
“只有一间乡政府提供的空房子,什么都没有。零下十几度的天气,没电、没火炉,晚上睡觉只好多裹几床棉被。冬季的石渠氧含量只有成都的40%,天冷又缺氧,每个人刚来的前几天晚上都睡不着,一天能睡着两小时也算不错了。”周苏如是说。
除了天冷缺氧外,包虫病是威胁工程项目部的又一个难题。石渠是号称“高原癌症”的包虫病高发地带,近年来包虫病平均发病率高达11.68%。包虫病十分难治,轻则使人失去劳动能力,重则造成死亡。为了预防患上包虫病,项目部开始一个多星期每天过着吃凉罐头、喝冰矿泉水的生活,直到买了火炉才有所改善。
说起高原缺氧难受的滋味,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赵宗波有着深深的体会。2011年12月,他到工地后,主要承担项目部整个线路的复测任务。他随同成都局组成的复测小组,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测量仪器向山上跋涉,每次返回驻地时,因为体力消耗太大,都会感到头昏脑胀,吐个不停,只有躺下来吸几口氧气,才能稍稍缓解症状。长时间的高原缺氧作业,使他头痛欲裂、脸色发白,嘴唇发紫,几次昏倒在施工现场。
高原反应让许多人来了又离开,有人甚至刚到石渠的当天就因肺水肿被立刻送返海拔较低的甘孜县。这个项目部前前后后走了一百多人,差不多是整个项目部的一半人。项目安全负责人朱智鸿说:“石渠县的医疗条件低下,缺乏设备和药品,并且因为冬季缺电,很多现有设备也不能用。一旦患上肺水肿,连抢救的条件也不具备。许多人看到这样的环境,直接就走了。”
“每天都有十来个人病倒,将近一半的人轮换离开。”石渠县新甘石工程指挥部医生曹洪飞谈起工程队医疗情况的第一句话。“从平原来的人,在这儿不必说工作,就是坐着休息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作为一个医生,看见我们的施工人员在‘生命禁区’如此拼搏,我觉得能为他们服务是一件荣幸的事。”
这并不只是一个项目部的故事。同样的艰难,同样的危险,每天都在“新甘石”工程的各个项目部里重复上演。“新甘石”联网工程的建设者们一次次忍受剧烈头痛,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克服高寒、大风、雨雪、冰雹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凭着一股韧劲,像搭积木一样,让一座座铁塔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空拔地而起,就像一个个军姿威武的钢铁战士,矗立在川西北藏区的高原上。
赞歌: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2012年9月19日上午,随着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和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共同按下启动球,位于四川甘孜州的甘孜变电站和石渠变电站带电成功,新甘石联网工程正式通电。超过13000人用六个月时间完成了这项不可能任务。
1000多公里的电网沿线,各级干部群众都兴奋不已。“就像当年修建川藏公路一样,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承载着藏区人民太多的希望和梦想。”甘孜藏族自治州州长益西达瓦说,“通电,是藏区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藏区经济发展和百姓民生对电力的需求非常巨大。”甘孜州副州长舒大春说,“预计‘十二五’末,全州将建成水电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使得甘孜州得天独厚的水电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成为可能,进而全面带动全州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渠县委书记伍强用“五个最”来总结新甘石工程的意义:“新甘石工程首先是最受关注的工程,受省委省政府关注,受我们各地级政府关注,更受百姓关注;最满意的工程,四川省电力公司将最先进的输变电工程引入藏区,设计超前十年,是民众最满意的工程;最恼火的工程,我们这里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厚,种种条件都十分恼火;企业社会责任感最高的工程,新甘石工程投资32.15亿,沿线地区的人口并不密集,未来的售电量将十分有限,有可能一百年都收不回成本,然而四川省电力公司不计成本的付出,体现了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这也是收获的感恩最多的工程,我们决不辜负党和领导的关心关注,将以实际行动建设好家园,让这里成为一个幸福的地方。”
50多年前,川藏公路的通车将藏汉地区的空间距离拉近了。如今,一根小小的电线则将紧紧连接藏汉同胞的心。从新都桥到甘孜县再到石渠县,一座座银白色的铁塔串联起一条长达千里的“光明天路”,将现代文明的种子撒在这片辽阔的土地。所有人都意识到,当“光明”从希望变成现实,新的生活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