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做好内江工作,抓好内江发展,对全省实现“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主动作为,做好做足“融入成渝”这篇大文章。
要牢固树立与成渝“一体化”的发展观,“一条船”的奋进观,争当川渝合作的“桥头堡”。
要充分用好成渝经济区这一品牌,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努力变“内江”为“外江”。
——刘奇葆(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内江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内江盛产甘蔗,计划经济时代白糖产量占据全国一半,留下甜城美名。岁月荏苒,上世纪90年代,内江的蔗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退出历史舞台,有人担心,甜城会因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甜城只会更甜。”
内江人回答很坚决。
如今的内江,正在努力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交通建设加快进行,连接成渝两地的“半小时经济圈”已现雏形;以川威钢铁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实现战略升级,成为内江产业提档升级的缩影;东兴区、资中县等地现代化的农业园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甜,是内江430万儿女奋力追求的目标,更是流淌在大街小巷的城市基因。
7月以来,惠普和韩国SK先后有项目在四川省内江市落地,让内江市市委书记曾万明喜不自胜。
曾几何时,地处成都和重庆的中间位置,素有“成渝之心”之称的内江,工业发展何其辉煌!
制糖业闻名大江南北,1919年,内江产糖达6万余吨,占全省总量的70%,占全国总量的48.8%。
1979-1985年,内燃机车、X光机、锻压设备、酒精、拖拉机等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1985年内江地区生产总值达35.3亿元,占到全省8%;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占到全省的9%,成为四川仅次于成都、重庆的第三大经济体。
但随着国家将发展重心从西部转向东部,“白糖、白布、白酒”等传统产业相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失去优势。
纵观内江的发展历程,工业兴、城市兴,工业发展决定内江在全省的地位,工业发展水平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
如何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如何重塑内江经济版图?
7月,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工作会召开,深入贯彻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四川未来发展总体战略,再创四川发展新辉煌。
内江找到了在成渝经济区中部崛起的答案——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奋力推进“三个加快”,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实施新城、新区、新镇、新村、新兴产业“五新”战略,通过超常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在丘陵地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热潮中走在前列。
“两化”互动,新型工业化是引擎。 近几年来,内江为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开始着力打造园区、引进企业入驻。以川威钒钛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建设西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以“管好30万、建好60万、规划100万”为重点,建设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节能环保示范基地;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设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依托成渝,以做精做强汽车零部件产品为重点,建设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以巨腾国际为龙头,以信息产业园为支撑,建设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
除了工业,农副产品的消费市场更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瞄准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建成了。
内江所实施的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点项目,推进了优势产业、企业、产品“三倍增”计划,用几年时间实现工业倍增,再造一个“产业内江”。
“两化”互动,新型城镇化是载体。为此,内江在新的起点上再造一座书写现代文明华章的“内江新城”,千年的建城史被改写。内江新城由中心组团、城西工业园区组团、椑木组团、白马组团、高桥组团“一中心四组团”共同托起,面积达103平方公里,将彻底改变内江延续千年的“单中心”建城格局,构建起多中心的网络化城市体系。
2009年,内江市引进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椑木片区建设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加上椑木工业园,共同打造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西南循环经济产业园。
随着川威集团“由钢铁川威向钒钛川威”转型,老工业重镇连界也开始了其“田园式畅想”——建设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产业新城,打造具有穹隆地貌特色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白马镇改变单纯发展工业的思路,依靠电力能源、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等产业基础,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园,宜居宜商的白马新城已经成型;正在建设中的高桥新城,将成为职业教育、技能鉴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的重要区域;资中县打出文化牌和工业牌,成为四川丘区亮丽的风景线……
航向既定,千帆竞发。
一个将对内江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总体战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将不断推向深入,这让2012年8月的内江再次沸腾,让世人再次聚焦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