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四川新闻 > >> 刘世锦陈昌盛等称 中国可能已过中等收入陷...

刘世锦陈昌盛等称 中国可能已过中等收入陷阱危险区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3-27 11:44:24

刘世锦

陈昌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23日在“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寻找新的动力与平衡”分论坛上表示,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一般都是在人均收入4000-7000国际元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2012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9000国际元左右,今年预计接近10000国际元,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可能已经过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区。

根据刘世锦领导的课题组做出的预测,2013年中国经济有望出现短期的弱复苏,经济同比增长8.1%;从今年起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转入6%-8%的中速增长;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跃居世界第一,2030年跻身中等水平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2013年短期经济弱复苏

根据课题组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但总体将略好于2012年;国内需求稳定有余、回升动力不足,综合物价水平上涨压力有所上升。预计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为3.4%,广义货币量(M2)增速为14%,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空间在2%以下。

课题组称,2013年的中国经济,一个新的经济周期正在开启,同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结构都在发生一些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经济趋势增长率正在逐步下移,经济增长阶段转换也在静悄悄地开始。增长阶段转换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是企业、政府和居民重新调整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是原有平衡被打破,需要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转换就会有“阵痛”,经济运行总体会比较脆弱,不少风险点容易被激发。

未来一段时间,7%左右的增长将是一个新的常态。就宏观政策与增长阶段转换的关系而言,宏观政策要顺应增长阶段的转换,特别要防止过度放宽宏观政策而使经济重回以往高增长轨道的倾向。同时要看到,增长阶段转换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宏观政策也要防止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短期内增长速度过快下滑。防止上述两种可能性,使经济在与增长阶段转换相适应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应当成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不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往往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没有处理好稳定与转换之间的关系。

未来十年迎来中速增长

刘世锦领导的课题组还对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阶段变化作出了预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全球经济的常态慢增长以及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将导致未来十年出口需求回落到年均10%左右的相对较低的增长阶段;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城镇居民新建住房投资需求、新增汽车需求和出口需求等增长速度的回落,未来十年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长速度趋势性下滑将导致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由过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转而进入年均6%-8%的中速增长阶段。过去依靠“高投资、高出口”的高速增长模式将在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的过程中不断改变。

第二,随着投资需求的大幅下降,投资率将触顶回落,未来十年投资率将由接近50%的峰值水平很快下降至40%左右。随着劳动者报酬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较快增长,人口老龄化和收入水平提高带来公共服务支出的快速增长以及消费价格的快速上升,消费比重将快速上升并超过投资率,逐步达到55%以上。

第三,恩格尔定律的作用促使农业比重继续下降;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长速度的下滑将导致未来十年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都有所下降,但第二产业下降幅度更大;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服务业较快发展,也削弱了投资和出口需求增速下滑对服务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随着农业可转移劳动力日趋减少,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生产率的差异将促使内部实际汇率的升值,服务业价格将以更快的速度上涨。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过渡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阶段,服务业比重将不断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逐步达到56%左右。

第四,未来十年农业劳动力将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服务业吸纳了绝大部分新增农业转移劳动力,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服务业,服务业比重将接近50%。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function turnpage(page){ document.all("div_currpage").innerHTML = document.all("div_page_roll"+page).innerHTML;}</script>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