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方便孩子就学,从乡村到镇上租房子,让爷爷奶奶照顾孙子的留守家庭逐渐增多,这些老人逐渐成为在乡镇租房的“陪读军”。怎样让孩子上学不走远路?如何减轻家长的陪读压力?记者就此对内江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
3月21日中午12时,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幼儿园门口,王羽郗小朋友的奶奶正在等着接孙女回“家”吃饭。
这个“家”,是为了方便3岁半的小羽郗上学,在镇上临时租的一个单间。王羽郗的父亲——红岩村村民王富俊半个月前租下这个房子时,就打算要一直租上12年,让老母亲在这里一直陪着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直到她初中毕业。
近年来,像王富俊一样,为了小孩就学,从乡村出来到镇上租房子,让老一辈照顾孩子学习生活的留守家庭逐渐增多。这一类群体逐渐成为乡镇一级租房的“主力军”。
【数字】场镇三分之一租客是陪读家庭
“村里的小学关了,只能到镇上来读书。”黄丽已经在东兴区高桥镇上租房3年,她一对儿女分别在镇中心学校读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黄丽选择在镇上租房,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在家里住,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走1个小时才能到学校。”
同样在镇上租房照顾外孙上学的赛峨村村民陈召丽表示,到镇上租房陪读,“除了让孩子少走路,家长还能给孩子做饭,让孩子营养跟得上,也能监督孩子的学习。”“学校1700多名学生,至少有四分之一多住在镇上。”高桥镇中心校副校长骆毅介绍,如今全镇只剩下一所村小,附近很多村的学生都来他们学校就读。“在高桥镇,农村家庭在镇上租房已十分普遍。”高桥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付成学告诉记者,目前全镇场镇人口3843人,外来人口约占40%,租房的超过300户,其中有80%来自农村。
同样的情况,在东兴区郭北镇、顺河镇、田家镇等地也屡见不鲜。郭北镇镇长李莉告诉记者,场镇居民户口只有4000多人,但实际居住人口过万,多出来的人八成来自农村,其中不少于三分之一是陪读家庭。
【目击】7个房间7户人,大人小孩挤一间
房东余老板在高桥镇小学附近有一栋三层高的楼房,7个房间住了7户人。“都是带孩子上学的农村家长,不管人数多少,都是一间房。大人小孩挤在一起,让人看着揪心。”
记者走进陈召丽的租住房,这是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单间,两个床紧挨成一个大通铺,占据了房内大半空间,剩余的空间摆放了电视机、洗衣机、桌椅等。小小的房间里,住着她、丈夫、孙儿和孙女四人。
每天早上,陈召丽6点起床给孩子做早饭,8点送孩子上学,然后回家洗衣做饭,下午再接孩子放学。到了周末,陈召丽还要回家两天照看田地,回家的乡村路没有通车,每次单程就要步行一个多小时。
这个小房子每月房租是130元。“平常的生活费主要靠在宁波打工的孩子给,还有老头在工地上干零工赚点。自己也要多动手,家里种点粮食、蔬菜,免得去外面买。”陈召丽今年53岁,干起活来已开始力不从心,但两个孙娃子才七八岁,要读完初中,她还有近10年要忙碌。
“回家的路太远,我年纪大就不回去了。”家住高桥镇大明村的廖婆婆明年就满70岁了,独自在镇上照顾孙女的她,身上还有不少老毛病。“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在周末的时候回去种地。”
而除了生活的压力,日渐增长的房租也成了一个问题。
已在镇上租了10年房子的王丽芬告诉记者,她租的三室两厅最早才60元钱一个月,现在没有500元根本拿不下来。“就算是普通的一室一厅,也是一两百,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负担不算小。但还是要租下去,毕竟孩子的学习是第一位的。”
“不仅陪读家庭有压力,我们的管理同样也面临压力。”郭北镇劳保所协理员曾莉说,随着越来越多的陪读家庭涌入场镇,“我们每天清运的垃圾从几吨增加到几十吨,邻里纠纷时有发生,而多人同居一房,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这让我们也十分头疼。”
【症结】恢复村小,各方难题还不少
对于家长“全程陪读”,高桥镇中心校副校长骆毅显得很无奈。“我们也想让孩子少走路,但目前两栋宿舍都满员了,也想再修宿舍,却没有土地和资金。”骆毅介绍,住校的基本都是中学生,没有小学生。“一方面是小学生年龄小,家长担心;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老师。”“为整合教育资源,我们曾经撤并过一批村小。”东兴区教育局教育股工作人员朱学才告诉记者,全区以前每个村都有一个村小,数量超过千所,但随着政策撤并,或因自身情况倒闭,村小数量急剧减少。到如今,东兴区只剩下34所村小在招生,学生总共只有几百人。
朱学才说,以往的村小往往是“一师一校”,有的学校连年级都不全,没有足够的教学条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高桥镇赛峨村,曾有一座较为有名的村小,方圆十几里外的学生都来就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优秀教师和学生悄然流失。“教学条件越来越差,最终走向倒闭。”
既然孩子上学过远是因为村小撤并引起的,那能不能恢复村小,让孩子就近读书?“可以适当恢复,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邓永东说,要恢复村小,必须要完善村小的基础设施,保障资金,同时配备相应师资力量,而且,恢复村小并不一定能“讨好”家长,甚至不一定能够引来优秀的教师。
据邓永东介绍,现在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但他们本身没有多少文化,于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读好学校,拥有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一来,农村的孩子就往镇上走,镇上的孩子就往城里走。呆在村里的人不多,且大多数是确实没有经济能力,或者是上学路程过远的。”“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孩子能读好点的学校,为什么不来读?”对陈召丽来说,只要自己的孙儿和孙女能读好学校,她自己累一点都觉得无所谓。不过,陈召丽也坦言,如果赛峨村的村小能恢复,他们也还是可以在村里读,至少学前班、一二年级没什么问题。“但恢复村小的同时,也必须把村里坑洼的道路修补好,这一笔不小的开支,该由谁来出?”
同时,乡村学校因为地处偏僻,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待遇水平,都远远不及城市。因此,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教师不愿扎根乡村。“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倾斜,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那么即使建好了村小,真正留下来教书的老师也寥寥无几。”邓永东说。
路径探寻
怎样让孩子上学不走远路?如何减轻家长的陪读压力?记者就此对相关部门进行了走访。
一位在乡镇干过多年的内江基层干部认为,村小纷纷退出人们的视线,有其现实因素。同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与文化、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一样,农村教育资源配套存在很大的困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散居的农村现状。只有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越来越多人相对集中居住以后,村里恢复办学才显得更为务实。”
那么,眼下的难题如何解决?
设想一:
恢复部分村小,低年级在村小就读
“可以适当恢复一些确有必要的村小。”内江市教育局计财科副科长刘小平说,在一些学生较多,离镇中心学校太远的地方,可以适当恢复村小,并增大对这些学校的支持。同时,在村小的班级设置上可以灵活考虑,并不一定全都要建成完小。“孩子毕竟还小,所以建议在四年级以前,可以在原本的村小上学,到四年级以后,学生已基本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到镇上就读。”郭北镇中心校校长高清利介绍,他们学校已具备住宿条件。“村小的学生四年级后来到镇上,中心校可全部让其住校。”
据悉,内江已在考虑,在一些县区、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对符合条件的村小,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维护。他们还考虑积极鼓励一些回乡企业家、成功人士捐资助校,适当地恢复一些村小教学。
设想二:
增强乡镇学校寄宿能力
“改善学校的住宿条件是方法之一。”邓永东说。目前全市的寄宿制学校并不多,且多是初中以上,小学住校的不多,因为孩子还小,生活自理能力不足。“这就需要上级部门加大对各学校寄宿条件的资金支持,落实对贫困学生的住宿补助。同时,学校要增大投入,聘请专业老师看护,并提高生活服务水平。”
设想三:
镇村学校结对子弥补师资难题
“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教学条件,能吸引更多的农村孩子来就读。”高清利说,郭北镇目前有5所乡村学校,为了帮助这些学校提升教育水平,他们与乡村学校结成对子,让城镇学校定期派遣优秀教师到村里献课。“这样的定期帮扶,也能适当缓解乡村学校师资欠缺的问题。”
设想四:
能否用校车集中接送
东兴区教育局教育股工作人员朱学才说,“现在开通校车的基本上都是私立学校,公办学校还没有开通校车的条件,特别是对于面向农村生源的乡镇学校来说,开通校车难度更大。”他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校车配置的规格更高,买校车基本上要10多万元的支出,一台校车还不一定够;且校车与其他车辆进行年审不一样,校车是两个月审一次,对于驾驶人员的要求更高;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生源居住分散、乡村道路建设还没有完全跟上,即使校车开通之后也难以发挥其效用。
而对于农村家长来说,他们当然期盼校车能够开通,但大多也表示担忧。陈召丽的话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看到电视上很多关于校车安全事故的报道,有了校车也不一定放心让小孩去乘坐。”
相关政策
低中年级小学生上学1.5公里内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保障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
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要设置和办好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
小学校点设置应使农村低、中年级学生上学单程一般不超过1.5公里,高年级学生上学单程一般不超过5公里。
——摘自 2013年2月发布的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
□郭飞 记者 张明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