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3月8日电(叶含勇 熊小黠)走进四川崇州市街子古镇,山水环抱的古代建筑、游人如织的石板街道、热闹繁华的市坊店铺,如同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座千年小镇,在四川农行2亿元资金扶持下,成功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罕有人知的“古镇”,蜕变为年接待游客380万人次的“名镇”。
记者从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了解到,该行探索推行“银政合作主导型”“园区带动型”“特色资源开发带动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带动型”四大金融服务模式,一方面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输血”,缓解“造城”资金难题;另一方面,通过扶持支撑产业促经济、增就业、拉消费,为新型城镇“造血”。
记者了解到,在农行资本的推动下,上百座城镇旧貌换新颜,不仅有设施现代的“面子”,更有产业支撑的“里子”,呈现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发展的良性趋势。
“大家都没想到社区能变得这么漂亮。”街子镇双河社区8组居民张万旭告诉记者,“以前主要靠种田、打临时工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经营农家乐,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双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波说,以前街子镇是一个偏远贫穷的山区乡镇,新型古镇让社区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种植业,向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旅游等多元化发展,村民身份、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实现了市民化。
将城镇建设与旅游产业打造相结合,这是四川农行“四大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四川农行行长张军洲告诉记者,该行实施了“一县域一特色、一行一路径、一企一对策”的服务策略,根据地方的特色资源、产业布局来确定扶持重点。同时,与政府融资平台、产业园区、村级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参与主体合作,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破解融资难、担保难、抵押难等问题。
张军洲说:“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三化’互动融合,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我们把金融服务的着力点,放在产城一体化推进上,放在新型城镇化这个‘新’字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能致富。”
据了解,截至2012年末,四川农行城镇化贷款余额达205亿元,近三年向“三农”和县域累计投放各项贷款超过1000亿元,重点扶持了124个重点小城镇和62个产业园区建设,聚集吸纳1200户骨干企业,辐射带动100万人进城经商务工、居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