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共成都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全会主要精神。会上,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等单位对全会进行解读。
今年已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 五个“支持”培育创新主体
2022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5万家,同比增长45.5%;今年上半年,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总数增至17家;上半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33家,同比增长7%。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全球第29位。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都提出五个“支持”: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针对重点产业技术需求,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科技成果在蓉转化的投入,给予后补贴;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产业急需人才,推广设立“产业教授”岗位,深化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博士人才;支持企业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在政府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项目中使用创新产品,对购买使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的,给予研制和应用单位双补贴。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45家 增强平台成果溢出能力
去年,成都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家,今年上半年新增6家,总数达145家,累计布局建设国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
“成都要发挥高能级平台策源优势,实现创新成果向产业高质量发展溢出。”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表示,成都将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与相关区县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对接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在航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
此外,成都还将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按照“研发机构+孵化公司+转化基金”的运营模式,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 组建成都市委科技委员会
丁小斌表示,为了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成都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成都将聚焦电子信息等产业生态圈,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中试平台,建立环评、能评、安评等绿色通道。在服务机构和人才上,成都将培育壮大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组建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同时,开展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建设成都技术转移学院等。
同时,为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接下来,成都将组建成都市委科技委员会;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区别于有形资产形成的国有股权的管理办法。推进科技人才评定、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
此外,成都还将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保持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支出稳定增长,做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用地保障,推行新型产业用地和科研设计用地管理;建立完善成果转化、国企创投尽职合规免责制度,为创新解压松绑。
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局长、主任张新宇表示,成都将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规模增长和质效提升,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和体系安全。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新兴产业方面,成都将加快数字技术等领域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链接市场需求,培育壮大高端芯片等新兴产业集群。
在未来产业方面,聚焦中长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方向,成都将在前沿技术领域争取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快产品化产业化,策源前沿生物等未来产业发展,抢占新赛道、构建新优势,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中试小试基地 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方面,成都将开展创新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验证,降低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风险。围绕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中试小试基地,加快青白江“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电子设计自动化、临床试验、检验检测、算力服务等公共服务专业化聚集和特色化配置。
在增强技术创新平台功能方面,成都将高标准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争创工业云、信息安全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大型实验设备,策源支撑产业发展。
在提升产业创新孵化能力方面,成都将探索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鼓励产业园区主动对接重大创新平台,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承接转化先进技术成果。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成果筛选—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创业孵化全流程产业创新体系。
统筹构建制造业发展基金体系 超前规划建设智慧能源设施
成都将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发展需求聚集,支持企业与专业化创新团队建立“长期技术合作+短期订单研发”的灵活合作模式。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开展校企“双进”,支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市场化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同时,统筹构建制造业发展基金体系,鼓励种子基金、天使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提高风险容忍度,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构建服务产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体系,争取实现产业链“一链一基金”。积极推进市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实质性落地,提升“壮大贷”“新易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支持水平。
另外,成都将超前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等智慧能源设施,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推动“基础锂盐-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全产业链发展,探索“三州一市”地区光伏、风电新能源发电装机储能配置需求在蓉落地。
成都还将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和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地。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成都)和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加强边缘计算节点布局,高标准运营成都超算中心。
市委全会
呈现四大特点 取得四项成果
7月3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有哪些重大意义?突出特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7月4日,中共成都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财经办主任曾明友对此进行了解读。
四大特点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体现了对表对标的行动自觉。
二是站位全局谋一域,体现了担当作为的奋进意识。
三是把握趋势育新机,体现了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
四是唯实求真抓落实,体现了务实重行的工作作风。
四项成果
一是充分凝聚了思想共识。
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论述的理解把握,深刻认识到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成都要担负起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时代使命,必须主动作为、顺势而为,以科技支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二是科学确立了发展目标。
锚定“到2027年,创新发展综合优势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生态构建”4个方面的细分目标,有高度、能引领、可落地,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制定了任务书、绘就了路线图。
三是系统部署了重点任务。
大家一致认为《决定》提出努力厚植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聚焦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供给创新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藏粮于技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能级、跨界融合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科学回答了成都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什么”“建什么”“怎么建”等重大问题,必将有力塑造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四是更加坚定了信心决心。
大家一致表示切实加深了对肩负重大使命的理解把握,进一步坚定了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将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推动各项部署要求转化成实际发展成效。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叶燕 宋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