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淮安涟水机场航空口岸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我国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迈入了国际机场行列。江苏迎来第6个一类航空口岸,成为全国航空口岸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1月1日,无锡苏南国际机场T2航站楼试运行,江苏民航同时交出2014年成绩单:全省机场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2684万人次和46.5万吨,通航国内外200个城市;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无锡苏南国际机场、常州奔牛机场、徐州观音机场,全省旅客吞吐量过百万机场已增至4个。
但这仍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江苏是经济大省,但不是民航大省。“江苏民航发展比较滞后,难以适应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游庆仲坦言,目前,江苏居民通过省内机场人均航空出行次数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强。去年1—11月,全省航空进出口商品价值158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值的30.6%以上,但江苏国际航空货物95%以上是依托上海机场(600009,股吧)等口岸。
有关人士指出,江苏大力发展航空业,突破口之一在发展航空公司。以南京为例,拥有通往60座国内主要城市、20座国际和港澳台地区城市的130多条航线,每周进出港航班达到2800个,去年旅客吞吐量达1628.2万人次,在南京机场运营的中外航空公司已超过35家,现有中国东方航空(600115,股吧)江苏有限公司、深圳航空江苏分公司、中国邮政航空公司等三家基地航空公司,然而,南京没有自己的航空公司,南京飞往全国各城市的航线虽多,但是班次少,所以价格也相对高,对客源的吸引力深受影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伯平认为,历史经验表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当前,江苏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模式必须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推动转为更多依靠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驱动。要实现这样的巨大转变,核心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由于高端人才具有高效率、高流动性和时间成本较大的特征,因而民用航空是与之相适应的主要交通方式。“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对于江苏在战略层面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和分工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意义重大。”
据测算,民航投入和产出比率是1∶8。我国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8.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地处苏北的淮安市,过去由于交通欠发达,成为“经济洼地”,自2010年建成机场通航以来,2012年实际到账的招商引资额已突破20亿美元。粗略估计,淮安机场每年亏损1000万元,但带动的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游庆仲指出,江苏人均GDP已突破1.2万美元,进入民航需求的快速增长阶段,在江苏“十三五”交通规划中,航空将成为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航空如何走出单一运输方式的发展路径,必须建立一个渠道,统一谋划。
江苏发展民航,立法先行。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地方航空条例(专家论证稿)》已经正式起草,涉及机场规划与建设、运营与服务、安全环境保护以及通用航空、航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发展现状,着重从“地方政府机场管理职责、航空运输统筹运行机制、通用航空发展的有效指导”等方面,明确江苏民航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