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与国内市场联系紧密的市场销售和服务业继续稳中有升。1月份至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4.7%和5.9%,均比1月份至3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近段时间尽管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但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了稳定增长。从中可以看到超大规模市场是应对变局的坚实依托,这就更好理解了“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的深意。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演变,美国肆意对贸易伙伴挥舞关税“大棒”,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负面冲击,同时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考验。4月份是关税冲击影响逐步显现的一个月,中国经济能否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情况下保持平稳增长是一个重要观察窗口。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生产供给较快增长、国内需求稳步扩大、外贸韧性得到彰显、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4月份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抗压能力。
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庞大消费市场,以及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不断升级的产业生态。这一独特优势,既是抵御外部风险的“稳定器”,也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加速器”。今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更加注重提振内需,更加注重补上消费短板。国务院近期召开的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提出,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内在稳定性,体现在我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规模庞大、层次多样、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这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保障,外部冲击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的基本面。内在稳定性还体现在,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将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行。
长期成长性,体现在我国经济有持续壮大的增量空间,新需求、新动能将不断形成。我国是全球最具成长性、最具潜力的内需市场,未来十几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达到8亿人,对越来越多商品、服务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消费升级动能强劲。我国还有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正在加快市民化进程,也将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产生大量需求。从投资看,我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及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等方面仍有巨大空间。长期成长性还体现在,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更多的创新场景、更低的创新成本和更高的创新收益,可以为不同技术路线、商业模式提供广阔舞台,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壮大,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和活力。
在改革发力、政策加力的作用下,我国经济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下,1月份至4月份设备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2%,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科技创新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4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连续26个月保持在30%以上。
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贸易保护主义阴霾尚未散去,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佩克、联合国等机构纷纷下调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越是外部环境变化,越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破除阻碍经济循环畅通的堵点卡点,持续巩固和增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作者: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