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要建设自由港;福州以平潭自由港为依托,主要发展开放型经济,接受平潭的辐射,类似广东和香港的关系;厦门着重定位在现代服务业;泉州是生产型服务业。”
早报记者 胡苏敏
福建是第二批自贸园区中的“黑马”。
12月12日,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会议要求抓紧制定新设自贸园区具体方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调整实施相关法律规定。至此,福建自贸区将在第二批获批的消息尘埃落定。
相比方案相对成熟的广东和天津,福建自贸区的方案最为“初级”,目前仍在“上下协调”,处于调研、沟通阶段。
总面积452.78平方公里?
关于福建自贸区的区域范围,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对早报记者表示,福建自贸区方案的大框架包含平潭、福州、厦门、泉州四地的局部区域。尽管具体方案还未敲定,“大框架应该不会变”。
网上盛传的版本是,福建自贸园区的政策实施范围为452.78平方公里。
其中,平潭综合实验区324.1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74.29平方公里,包括:厦门综合保税区11.95平方公里,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区22.85平方公里、海沧港区21.42平方公里、厦门东渡港区18.07平方公里;福州片区36.36平方公里,其中,福州保税港区9.26平方公里,福州空港综合保税区4.1平方公里,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3平方公里;泉州片区18平方公里,包括泉州出口加工区3平方公里,泉州台商投资区15平方公里。
对此,一名福建官员对媒体称,福建的申报范围内容与网传内容基本一致。
后来者泉州
一名福建省内官员告诉早报记者,目前四地的方案都报到福建省政府,估计还会有好几轮的商讨。他提到,福建最初上报的方案是平潭、福州、厦门,泉州是后来加入的。
这与泉州台商投资区一名官员的说法一致。该官员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台商投资区整体有200多平方公里,申报自贸区的15平方公里覆盖两个片区,分别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临港物流园区,以制造业为主。
在进入自贸区“梯队”之前,泉州的定位更侧重在“海上丝绸之路”。
“本身福建列入自贸区,就有两个主题,一是对台,一是"海丝"。分给泉州的定位,其实更偏向"海丝"。”上述泉州官员说,“因为泉州人的侨眷关系多,很多在东南亚做生意的。”
据新华社报道,眼下,福建正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头堡和核心区,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的福建,人数多、分布广、经济实力雄厚等优势明显。福建省委党委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森称,福建自贸区的成立将更好地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利好政策落到实处,扩宽沿线国家地区合作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福建与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沿线国家地区经贸往来。
四地各有定位
据当地媒体报道,在福建自贸区申报中,相关地方均在“对台”上做文章:平潭综合实验区原本就是“因台而设”;厦门则提出要“要在吸引台资和对台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面加大制度创新”;福州提出“突出区域特色,要以两岸经贸合作为核心,发挥福州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对台投资、贸易、航空、金融、旅游、农业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公开资料显示,泉州台商投资区总体功能定位之一便是“全国重要的台商投资聚集区”。
黄端认为,福建自贸区四地各有特色:“平潭要建设自由港;福州以平潭自由港为依托,主要发展开放型经济,接受平潭的辐射,类似广东和香港的关系;厦门着重定位在现代服务业;泉州是生产型服务业。”
“"对台"是福建自贸区的一块招牌,但不局限于这个。”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说,“货物贸易方面,物流、商贸这些,对台、对外可以都一样,服务贸易不一定开放给所有地区,可以只开放给台湾。比如两岸服贸协定的一些内容,虽然台湾没通过,大陆可以在福建自贸区先做。”
这一切都还未成定数。象屿保税区管委会人士的说法是:“省里面在统筹,还没有定调,我们不好多说。”
此前的11月19日,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钟木达在《福建日报》撰文称,自贸园区作为新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高地,是福建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新载体,应以自贸园区为新抓手,全面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探索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