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意邀请对方来到我们的基地看一看,当他们实地考察完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流程后,合同就水到渠成了。”说此话是黑龙江鲶鱼沟实业公司董事长蔡云楼,对方则是东方航空(600115,股吧)食品有限公司,如今蔡云楼的企业已正式成为东方航空的食材供应商。
绿色食品绿不绿,关键在基地。蔡云楼的自信,就源自他的基地。
高标准建设“第一车间”
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李旭介绍,为了保证基地的产品“真绿”,黑龙江省相关部门严把生产基地的环境关。通过严格执行土壤、水、空气检测标准,加强基地环境保护,不断强化“投入品”控制,严禁销售不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生产资料,确保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投入品安全。黑龙江省农业部门还及时总结绿色食品生产先进经验,并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积极推进基地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100多项,每年春耕前都对全省基地农民进行培训,实现技术标准入户率达100%,每个农户家里都有一位绿色食品技术“明白人”。同时,大力推进市场管、执法管、技术管、网络管、检测管,做到基地生产监管横向到位,纵向到底,确保绿色食品原料“真绿”。目前,黑龙江省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700万亩,接近全国总面积的1/2,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国第一。
黑龙江省还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自建基地、发展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黑龙江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达到350户,拉动186万户农民,户均增收一千多元。这样,确保了加工企业所需的原料全部来自于基地,从而保证了产品的“绿色”本质。
建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
黑龙江农垦红星农场生产的有机酸菜,不仅摆上了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大型连锁超市的货架,还出口多个国家,端上了老外的餐桌。“因为我们建设了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输入条码编号上网一查,就能了解该袋酸菜的产地、种植户和收购、腌制、装袋时间,甚至是哪一个班组操作的,都能了解到。”该场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他坦言,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所食产品的知情权,真正让人买着放心,吃着安心。
据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守文介绍,为了保证绿色食品的质量,黑龙江省实施了绿色食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其中农业部门通过严格实施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疫病防疫、生产记录审核和质量安全追溯等制度,加强了绿色食品产地准出管理。同时,强化对企业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逐年增加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000061,股吧)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抽检密度,并实施基地和企业“退出”机制,通过对企业原料供应、基地建设、质量体系、合同履行等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和隐患立即督促基地和企业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清理出局。仅2012年就撤销了5家企业的7个不合格产品的标志使用权。
目前,黑龙江省还正在建设绿色食品市场推广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这里将实现以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核心,大数据分析和线上交易为主要功能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涵盖商品生产、包装、流通、库存、经销、检测、执法监督等环节,并与企业的信息系统及电子商务平台链接,实现对所有商品的全产业链管控。
严打假冒伪劣
随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绿色食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日益提高,社会上也出现了包装不规范、质量不稳定甚至假冒绿色食品。为了维护绿色食品形象与市场秩序,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黑龙江省加强了对绿色食品市场的管理,不断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据张守文副局长介绍,为了净化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环境,从今年3月开始,黑龙江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省食药监局与省委政法委联合开展“护绿打黑”专项活动,严厉打击食品安全中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护龙江绿色品牌声誉,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他们通过建立信用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全部纳入监管信息平台,定期在主流媒体公布企业经营状况、产品质量和百姓评价,树立一批诚信经营的企业典型,引导百姓选择消费安全食品。同时,将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予以曝光。北京绿博会之后,黑龙江省就将不遵守展会秩序的企业列入了“黑名单”管理,首届中俄博览会前,又清退了12个批次不合格产品。
同时,黑龙江省还建立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侵犯食品注册商标专用权、仿冒知名产品和生产劣质食品等违法行为从而有效地震慑了不法分子,维护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良好信誉。正是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国家抽检合格率多年稳定在99%以上,一直名列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