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98年3月,刚刚当选的朱镕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话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国企改革是当时政府遇到的最为棘手的经济问题。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企亏损严重使得当时的中国经济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1997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有12个省(区、市)为净亏损。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的16874户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6599户,亏损面达39.1%,亏损额达665.9亿元。这一趋势还呈蔓延趋势。
当时国有企业深陷困局,作为企业负责人压力非常大。到1999年,曾发生过国有困难企业厂长难以承受巨大压力,跳楼自杀身亡,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
1997年,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全国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时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在中国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中,1998年—2000年的三年改革脱困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阶段和重大转折。
“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是改革脱困时期人们最熟知的一句政策概括。这句话是朱镕基总理亲自改定的,它意味着一系列重大的政策调整。
如今回过头看,国企改革的历程已经变成一串串数据汇成的历史账本。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达1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全国国有企业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4.4%。中国的国企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改革使国有企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数千万下岗分流员工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做出了一定的牺牲。
1999年,国有企业用工人数为6400万人,而截至2010年,国有职工人数下降到了3599万人,仅这10年左右,国企下岗分流职工人数就达3000万人。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下岗分流的近3000万职工继续留在国企,到2010年,总计人工成本将达到1.8万亿元,而当年全国国企全部税后利润只有1.68万亿元,这样国企根本无法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