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 施富强
“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做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科技兴安”为战略思想注入了灵魂。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进一步明确了战略目标、战略原则和战略规划,学习十八大精神,研究安全建设、安全保障,从战略上讲,就是要深化战略体系,提出战略举措,制定主导战术,这是时代赋予安全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一、安全生产战略与主导战术
近年来,“一千推”、“一百推”、“四个一批”、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应急保障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也是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科技兴安”主体战略的战术措施。但由于缺乏对相互间关系的系统认识和总体协调,在持续推进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总结这几年的经验,应当确定主导战术和主攻方向,抓住本质,统领全局。
(一)“纲”、“目”结合的主导战术
针对目前安全生产现实,应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定“以提高监管监察能力为纲,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为目”的主导战术,并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应急救援建设为保障,形成全面、系统的战略战术体系。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是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着力点,是适应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是安全监管监察落实到操作层面的重要抓手。标准化建设是工业化发展的充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科学支撑。
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同提高,涉及国家、省、市(州)、县(区)、镇(乡)各级主体的统筹。需要以点带面、统一规划示范与普及;需要抓住“共性”,突出“个性”,多快好省地扎实推进。提高监管监察能力的长远意义在于同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自控能力。在技术层面深化服务内涵,帮助企业建立符合自身特性、满足行业共性的企业标准。这个标准应融合安全技术、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和协同管理等要素。在监管层面上,督导企业完善组织保障、投资保障和常态管控。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包含两大体系:一是生产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二是行政监管的标准化建设。两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行政管理的惯性在于要求被管对象按统一的标准化体系运行,而没有把自己的履职过程纳入标准化体系运行之中。形象地说,学校若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材,教师队伍必然出现参差不齐的普遍现象,学生们的差距必然加大;教师履职过程没有受到严格的管理,培养出的学生就不能保证达到普遍意义上的素质。
(二)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信息化建设要围绕能力建设、标准化建设和风险掌控为要务,摒弃狭义的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能的思想。否则,像建设高速公路及其收费站那样,只重视流量和收费,必然导致信息网络的浪费、闭塞,系统的瘫痪。因此,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要满足分级、分层、分权限掌控要求,要解决监管监察信息横向收敛、纵向闭环的基本功能,才能有效地实现责任跟踪,实现科学的过程控制,达到各项工作落实到操作层面的目的。四川省安科院研发的“一机全”、“一卡全”就是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各部门、各职能的信息共享,各时段的工作相互衔接;对企业的状态、从业者的状态与监管过程进行实时、动态梳理,从而实现“横向收敛、纵向闭环”的管理模式。
(三)应急救援的保障作用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部分,社会关注度高,责任重大。“5.12”、“4.14”和“4.20”抗震救灾已展示出专业化救援队伍的重要意义,应当从国家层面上系统规划,统筹建设,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的应急体系是相对出场最频繁、应对专业技术层面最复杂的、工作环境最恶劣、人员及组织保障最为弱小的群体,这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应当从国家战略角度充分认识它的作用,给予合理的地位,才能实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