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财经动态 > >> 财经动态 第135期

财经动态 第135期

目录
国内财经
  央行六天投放逾七千亿 TMLF操作窗口或再次开启
  人民日报新论:完善退出制度 激发市场活力
  土地二级市场新规:自然人、企业均可为土地抵押权人
  商务部:上半年净出口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
  冲刺下半场 地方密集谋划稳增长硬招
  区域合作加码 东北三省发展再获利好
企业动态
  华为杀入电视领域的深层逻辑 打通从端到云的通路
  稳居世界500强之后 碧桂园谋划更长远目标
  格力小米首入世界500强榜单 互联网7强中国占4席
  南航集团正式启动股权多元化改革
  苹果预计召回43万台笔记本电脑 电池存隐患
海外经济
  两大评级机构下调波音评级展望至“负面”
  波场基金会:巴菲特午餐各方同意重新安排时间
  美阿拉斯加大学进入财政紧急状态 2000员工面临失业
  英国新首相人选今日出炉 约翰逊民调领先"预计获胜"   
  传美国FTC最早本周将与FACEBOOK达成50亿美元和解
研究探索
  专家:个人破产制度不会带来违约风险 能够杜绝逃债
社团工作
  中基协: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 超九成获私募基金投资
 

国内财经

央行六天投放逾七千亿 TMLF操作窗口或再次开启

密集操作对冲税期扰动
昨日,央行开展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因无央行逆回购到期,全额实现净投放。自7月16日以来,央行已连续5日开展逆回购操作,交易总量达到了5100亿元,同期并没有央行逆回购到期,因此全都实现了净投放。
逆回购操作只是近期央行流动性投放的一部分。7月15日,央行在等额续做当日到期的1885亿元MLF操作的基础上,对中小银行实施增量操作,当日累计开展2000亿元MLF操作。从全口径来看,7月15日以来的6个工作日,央行累积投放资金7100亿元,净投放5215亿元。
与其他月份一样,央行在月中时点如此密集地释放流动性,主要是为了对冲税期、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的影响。通常来说,税期高峰出现在每月15日前后,而月中也是一个月内地方债等政府债券发行缴款最密集的时候,这两项因素都会推高财政库款,意味着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向国库,形成流动性回笼。
7月是传统税收大月。Wind数据显示,2017年7月新增财政存款高达11600亿元,2018年7月也达到9345亿元,几乎是当年增量最多的一个月,这意味着,7月份财税清缴对流动性的影响在全年中可能是最显著的。
近期资金价格指标的走势足以证明7月税期的威力。以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为例,6月末7月初DR001一度下行至超预期的低位。Wind数据显示,DR001加权价在6月26日首度跌破1%,7月3日跌破0.9%,次日报于0.8431%,刷新该指标有纪录以来的最低纪录;不仅如此,7月2日,DR001盘中最低成交到0.7%,跌破了另一项指标R001在2009年创出的0.72%的历史大底。
从多个角度看,6月初的短期资金价格都达到了历史上极低甚至是最低水平,表明当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极为充裕。然而到了7月中旬,市场上资金价格指标纷纷反弹,尤其是短端利率。DR001加权价在7月12日突破了2%,次日又涨破2.5%,19日涨至2.82%,这是4月24日以来的最高值。盘中,DR001更是频频出现3%以上的成交量。隔夜利率从低于1%到涨至3%以上,背后反映的现实是——即便流动性如7月初那般异常充裕,也挡不住7月税期等因素的集中冲击。这就需要央行适时干预,给予必要的流动性支持。
资金价格重新回落
7月22日,市场上各类资金价格指标纷纷回落。债券回购利率方面,DR001加权价跌17bp至2.66%,更具代表性的DR007跌14bp至2.69%,跨月的DR014跌18bp至2.80%。
货币中介机构指出,22日早间资金供求形势明显改善,回购利率持续回落,未到中午收盘,各机构头寸纷纷轧平,资金面恢复宽松。午后,隔夜至跨月的资金供给充足,逐渐出现减点的隔夜资金融出,呈现近半个月来少有的宽松局面。
资金面恢复宽松,既源于税期结束、扰动消退,也得益于前期央行连续实施流动性净投放。
一个细节是,22日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只提到操作细节,未说明操作动机。之前的公告,一般都会解释开展逆回购操作是为了对冲税期或者对冲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的影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税期扰动已经结束。
按照以往经验,当税期过去,资金面逐渐恢复常态,央行也将相应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比如,22日的央行逆回购交易量就比之前一次操作减少了一半,后续很可能继续减少,直至停做。不过,7月央行流动性操作很可能没有结束。
TMLF操作窗口开启
有理由相信,7月份央行流动性操作还没有结束。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本周还有较多的央行流动性工具到期;二是TMLF操作窗口再次打开。
由于上周央行开展了较多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本周将迎来总共4600亿元的央行逆回购到期,今后4天分别有16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和1000亿元央行逆回购到期。此外,7月共有两笔MLF到期,7月13日到期1885亿元(顺延至7月15日到期),7月23日还有5020亿元MLF到期。不仅如此,之前央行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因为TMLF操作是根据银行对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的增量和需求情况综合确定的,搜集相关数据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基本上都是在季后首月第四周进行操作。7月是季度首月,而本周正好是7月第四周,TMLF操作窗口再次打开。
  分析人士指出,考虑到资金面刚刚恢复平稳,但本周余下时间到期的央行逆回购和MLF合计高达9620亿元,倘若央行不开展任何操作,显然会导致流动性总量再次降到合理充裕水平之下,并引起货币市场波动,因此,预计央行将继续开展一定规模的流动性投放操作。
关键可能是操作工具的选择,央行逆回购、MLF、TMLF,多种工具带来了多种组合,而随着23日MLF到期,悬念终将揭晓。
中国政府网消息,在7月15日国务院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主要领导强调“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适时预调微调,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一些市场人士认为,作为降成本的新型定向工具,央行继续开展TMLF操作的可能性颇大。如此的话,央行在继续开展TMLF操作的同时,如何续做到期MLF及对冲到期央行逆回购便成为一大看点。

人民日报新论:完善退出制度 激发市场活力

近日,国家发改委、最高人民法院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逐步建立起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覆盖各类市场主体的便利、高效、有序的退出制度。作为中央在经济工作方面重大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加快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事实上,任何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都离不开关于市场进入、市场运行以及市场退出的基本制度。这既是维护经济秩序稳健运行,保障市场有效竞争的需要,也是增强市场主体风险意识,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需要。《方案》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将那些停产半停产、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濒临倒闭,长期占有各类社会资源的低效、无效企业从市场中加以清除,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方案》构建了法治化、常态化、科学化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体系。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对于各类经营主体退出市场更多使用“关停并转”的处理手段。这些措施多带有行政化干预色彩,而非真正的常态化、科学化的市场退出方式。对此,《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坚持法治化方向、坚持保护各方合理权益、坚持约束与激励并举,具体包括规范市场主体退出方式、健全清算注销制度、完善破产法律制度等7个主要领域。这些规定,基本涵盖了各类市场主体退出的主要方面,搭建起法治化、常态化、科学化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
需要看到,各类主体退出市场,涉及的经济法律事务与所影响的社会层面极其广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合作。基于权责一致的精神,《方案》的各项具体改革设计均明确了牵头负责单位或职责分工单位,打破了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存在的改革壁垒。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当依据《方案》规定,积极探索政府、法院、社会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其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统筹协调,侧重解决全局性、宏观性问题;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破产审判职能,探索公正高效的司法处置机制,着力解决各类具体法律问题;相关社会机构要与政府、法院、各类市场主体进行积极沟通,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
《方案》的出台,也将有助于相关立法的完善,推动破产法等法律的修改工作。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涉及多领域法律法规,只有及时启动各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修订程序,才能切实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比如,《方案》不仅涉及普通商事企业市场退出制度建设,也涉及自然人、金融机构、国有企业、非营利组织、非法人组织等特殊主体的市场退出问题,可以考虑就一些成熟的经验做法先试先行,待条件成熟时再修改完善相关立法。
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竞争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案》的出台,以明确的改革原则和翔实的改革举措,彰显了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决心,必将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土地二级市场新规:自然人、企业均可为土地抵押权人

自然资源部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指导意见》,是我国首个专门规范土地二级市场的重要文件,提出了建立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搭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交易平台。
当前,我国形成的是以政府供应为主的土地一级市场和市场化的土地二级市场。在城市,国家拥有土地所有权,但是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和抵押。相较而言,目前土地二级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自然资源部所有者权益司副司长王薇表示,《指导意见》明确了土地的转让形式,将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行为都视为土地转让,实施统一监管。通过优化转让的交易规则、完善土地分割或者合并转让政策,实行差别化税费等改革举措,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存量土地进入市场盘活。
针对划拨土地出租长期存在的不规范问题,《指导意见》进行了规范,简化了审批方式。在土地抵押方面,明确自然人、企业均可以作为抵押权人。支持在养老、教育等社会领域投资的企业,以有偿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融资。
  自然资源部开发利用司副司长陈国庆表示,与土地一级市场相比,我国土地二级市场长期处于自发分散状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交易规则不健全。有关管理规定分散,且大多起草时间比较早,限制条件多,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要;二是交易信息不对称,市场未充分形成,交易机会不充分;三是交易平台不规范。此外,一些地方交易程序复杂、环节多、周期长,市场不够规范,矛盾和纠纷多发。
王薇表示,《指导意见》创新了运行模式,解决了在哪交易、由谁交易、怎么交易的问题。各地要在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现有的土地交易平台或机构的基础上搭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交易平台,汇集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信息,提供交易场所,大力推进线上交易。同时,优化交易流程,明确相关规则,交易双方可以自行协商交易,也可以委托平台公开交易,政府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于价格异常的,政府可以依法实行优先购买权,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据了解,我国还将加强信息的互通共享,特别是加强交易管理与涉地司法处置、涉地国有资产处置、涉地股权转让以及不动产登记的衔接和信息共享,通过强化信息公示、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等,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商务部:上半年净出口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昨日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为20.7%,高于投资1.5个百分点。据此测算,净出口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
该负责人指出,今年上半年,进出口保持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强。根据海关统计,按人民币计,进出口同比(下同)增长3.9%,出口增长6.1%,进口增长1.4%。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为20.7%,高于投资1.5个百分点。据此测算,净出口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
此外,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经营主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五个优化”取得积极进展。1-6月,对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以外的新兴和其他市场出口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至48.7%;中西部地区出口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至17.5%;民营企业出口占比提高3.2个百分点至50.7%;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8.3%;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至58.7%。

冲刺下半场 地方密集谋划稳增长硬招

地方经济“半年报”正密集亮相。7月22日,浙江省、山西省经济“半年报”出炉,经济增速分别同比增长7.1%和7.2%。至此,全国已有21省份交出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其中,13省跻身万亿GDP阵营。多数地方显示经济稳中向好、投资消费新动能涌动。
“半年报”发布前后,地方还密集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经济任务。面对压力仍大的稳增长目标,多地将谋划重大项目投资、培育消费热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冲刺下半场的重头戏,专家预计后续相关政策还将密集出台和得到强化。
13省份GDP增速超全国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统计,截至7月22日,全国已有广东、河南、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安徽、北京、陕西等21省份交出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稳中有进”被频频提及。
从地区经济总量看,13省GDP超万亿。其中,广东首次突破5万亿元,达到50501.17亿元,暂居榜首,浙江、河南、四川分别以28256亿元、24203.8亿元、20517.2亿元居于第二、三、四位。
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从地区经济增速看,云南、贵州、江西、福建、安徽等13省份GDP增速高于全国6.3%的水平。其中云南表现最佳,达9.2%,超出全国增速2.9个百分点。21省份中,云南、湖北、甘肃、内蒙古、天津GDP增速较去年同期进一步上升。
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整体表现较好。中部六省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速均处于前位。西部省份中,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展较快,四川首次在上半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传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增速上,各地经济总体平稳,符合预期。在发展质量上,高质量增长成效明显。西南地区增长潜力较大,近年来持续加快信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以较高增速成为全国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强内需的两大动力,不少地方投资和消费数据亮眼。比如,北京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7%保持两位数增速,福建民间投资增长11.4%,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90.8%,四川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
下半年着力扩需求稳增长
地方经济半年报公布之际,各地还密集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安排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着力稳增长,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目标。
河南省指出,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内需增长支撑不足、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着力促进稳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陕西省强调,做好下半年稳增长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从各地下半年工作重点看,稳工业、促投资、扩消费成稳增长重头戏。
稳工业方面,吉林省表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紧盯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河北将持续开展“万企转型”,培育更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陕西省将加大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消费需求,挖掘高质量发展潜力。
在促投资方面,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强调,扎实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持续狠抓重大项目攻坚,强化调度督导、要素保障、招商引资和项目接续,促进签约对接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四川省指出,全力推进700个全省重点项目和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尽快形成更多投资实物量,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工程盘子,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此外,浙江省强调,抢抓投资热点,围绕“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未来社区、特色小镇、新能源、新材料、5G、老旧小区改造,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山东省下半年将加快推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5G网络、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扩消费方面,黑龙江省明确,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积极引入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捕捉、引领、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海南省将着力在扩大消费上出实招,加快培育服务性消费新热点,创新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满足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更多扩投资促消费举措在途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下半年经济形势虽然存在区域分化,但在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下仍有较大概率保持平稳。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下半年还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通过政府引领,更大力度调动民间资本和外资的积极性。还要特别重视营商环境的改善以及放管服改革的加快落地。
章俊认为,在逆周期调节稳增长层面,地方将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以及激发居民消费潜能方面深入推进,预计相关政策也会随之强化或出台。
  “在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方面,将在企业转型和民生领域重点发力,增加配套建设及资金投入。在5G、高端制造、医疗、信息科技等方面作出长期战略部署,培养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投资效率。鼓励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推升居民消费能力。”章俊说。
孙传旺表示,在扩大有效投资释放经济活力方面,各地将强化要素保障,抓住重大项目投资,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接续,同时实施对“三新”产业审慎包容监管,推动工业重点行业稳定发展。在扩大内需提升居民消费数量与质量方面,预计在汽车、家电、教育、娱乐等领域,地方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扩大消费的具体措施,顺应节能环保与移动智能的消费趋势。
徐洪才还指出,下一步地方经济发展有赖于加快转型升级,向创新要动力,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力。同时,地方经济发展要和国家战略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展开跨地区合作和国际合作,加快融入新一轮全球化中。

区域合作加码 东北三省发展再获利好

近日,记者从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进一步完善东北振兴政策体系,抓好具体工作落实,推动东北振兴政策早见实效。其中,东北三省将继续发挥沿边沿海优势,着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合作中心枢纽,借助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区域合作平台,全力推进国际合作,充分发掘开放红利。
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介绍,第十二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将于今年8月23日-27日在长春举办,以“增进互信合作,开创东北亚美好新未来”为主题,积极推动东北亚各国高层对话和多元合作,开展面向世界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洽谈,展示新一轮东北振兴和对口合作战略实施的重要成果,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东北亚地区五国贸易额合计约7585.7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近四分之一。中国分别是五国最大贸易伙伴,按国别统计,日本和韩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曹元猛说,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是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国家间互联互通,有效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平台;是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向周边国家传递“亲诚惠容”的重要名片。“我们将积极借助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沿海沿边区位优势,采取更大力度的开放措施,着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
东北地区深入推进开放性国际合作。吉林省副省长朱天舒介绍,本届博览会期间将由工信部、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首届中日韩企业家峰会,以“5G新时代的中小企业发展机遇”为主题,邀请中日韩科技创新型企业及部分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AR、VR创新链、医疗器械及先进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推动建立中日韩企业战略合作机制。
“当前东北振兴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着力依靠改革开放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着力吸引集聚各类人才,跟上全国高质量发展步伐。”曹元猛透露,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完善东北振兴政策体系,抓好具体工作落实,推动东北振兴政策早见实效。

企业动态

华为杀入电视领域的深层逻辑 打通从端到云的通路

谁还在看电视?
对于传统的电视厂商来说,这是一个既尴尬又现实的问题。电视机的日均开机率已经由三年前的70%下降到了30%,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了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更多的家庭时间被手机、平板以及电脑掠去。今年国内电视市场的销量和销售额依然呈下降趋势,产业形势不容乐观。
但电视行业从来都不是一个寂寞的行业,“跨界者”不断。曾经的互联网电视风潮因乐视、暴风、微鲸等厂商的进入而兴起,“靠内容赚钱”的模式也一度受到投资人的追捧,然而在风潮退去,内容收益无法支撑运营成本时,简单粗暴的价格战便成为这些厂商手中最后的救命稻草。
从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第一波电视行业的“新势能”当中,只剩下了小米。但在家庭交互场景中,电视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高清的画面、庞大的市场保有量、成熟的内容渠道入口,并且能同时覆盖3到5个用户。所以在手机和Pad的平台之后,电视开始成为通信领域巨头华为关注的重点,寄望于在5G高速连接时代,电视有机会成为“放大版”的手机,从而转变为智能家庭中枢的控制中心。
有这一想法的不仅仅是华为,一加、OPPO、vivo等厂商都在探讨进入电视行业的可能性,可以看到,第二波的电视“新势能”正在成形。
打通从端到云的通路
几年前,电视产品成为华为为数不多在分析和研究要不要进入的领域,因为从家庭交互中心的角度来说,电视形态是智能家居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但来自于内外部的质疑声很大,核心的问题在于电视行业本身已经进入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少、市场容量饱和的阶段,彩电价格被打到了“地板价”。
2019年第一季度电视市场零售量规模为1202万台,同比下降1.1%,零售额规模349亿元,同比下降13.1%。而中怡康的数据显示,1~5月彩电市场零售量同比下降4.2%,零售额同比下降13.6%,市场累计均价仅有2986元,已经不足3000元。
价格急剧下跌的同时,平均尺寸还在增长,也就意味着局部的价格战将更加激烈。今年“6·18”期间,32英寸的产品均价已经低至699元。低价竞争导致利润的下降,彩电头部企业发布的年报均显示利润率逐年下跌,彩电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同时,电视的开机率也在连创新低。这些问题都是华为一再强调不做“传统电视”的原因。
华为将其第一款电视产品命名为“智慧屏”,从形态来看,该产品和目前市面上的电视产品并无差异。从“家庭影音娱乐中心、信息共享中心、控制管理中心、多设备交互中心”的目标定位来看,华为对于电视的布局有着更多战略意义的考量。
此前,华为在电视“硬件”产业链上多有布局,其中最具实力的是芯片层面。
如手机芯片一样,作为电视的大脑,电视芯片决定了电视机的画质、音质、运行速度、解码功能。而华为的视频编解码芯片系统涵盖了65纳米的3518A到28纳米的3519,分辨率从D1到最新的4K,帧率高达60fps。在4K/8K高清播放领域非常重要的HEVC/H.265视频编码技术,华为拥有多项核心专利,且是HEVC标准的绝对主导。
而在操作系统上,有消息称,华为将在8月初的开发者大会上公布鸿蒙系统的更多细节,这一操作系统原本被视为安卓的“替代品”,且华为欲通过其打通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智能穿戴的操作系统,同时还兼容全部安卓应用和所有Web应用。换言之,鸿蒙很有可能被运用在华为的“电视”产品上。
芯片加上操作系统,再加上不难从产业链中找到合作的面板资源,造个电视并不难,如果华为坚持将“电视”定义为“放大版”的手机的话,除了与手机资源上的互通外,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跨过政策上对于互联网电视的内容监管,但目前仍不清楚华为在视频方面的介入方式。
但仅仅是将手机的功能延续到电视屏幕上,显然不是华为的最终目的。比起直接做电视,对于华为来说,更大的价值也许是在技术层面的协同,在智能家居领域建立自己的生态闭环,让华为的软硬件产品无处不在。
“华为有做电视的能力,就差一块屏,但是从战略上看,华为并不是为了做电视而进入这个行业。”一手机厂商负责人评价,华为的战略依然是围绕云管端进行,未来将成为通信设备商+终端厂商+云服务商+操作系统商,不只是在做生态链,而是希望打通整个从端到云的通路。

稳居世界500强之后 碧桂园谋划更长远目标

昨日,2019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揭晓,碧桂园集团第三年上榜,排名177位,较上年度的353位提升176名,为入选企业中排名提升最快的一家,也是该集团自2018年排名提升114名之后,再一次实现的大幅度跨越。
《财富》世界500强以营业收入为主要指标。碧桂园集团于2018年全年实现总营业收入约为3790.8亿元,同比增长67.1%。
2019年,碧桂园顺应市场变化,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确立了“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全新发展目标,巩固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同时,积极延展经营边界,布局机器人和现代农业两大发展方向。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敢于从地产开发业务延伸至现代农业和机器人行业,这是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身上的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该公司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转型升级的实力体现。
站在世界500强行列之中,碧桂园并没有满足现状,作为总资产规模已然突破万亿的企业巨舰,它正试图通过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身高科技和现代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准则下打造百年基业,这是同等规模的民营企业中比较难得的。
营收增速领跑行业
2018年,碧桂园权益销售金额为5018.8亿,同比增长31.25%。2019年上半年,碧桂园的领先优势依旧,合计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2819.5亿元。
连续两年,碧桂园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得益于公司管理层在战略层面上,前瞻性地预见到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房地产发展红利。
回溯过往,碧桂园等一批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与中国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中国社科院数据显示,1999年~2017年,中国用了18年的时间将城镇化率从30.89%提升到了58.52%,增幅为27.63个百分点。这个时期,也是碧桂园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成功从广东走向全国,一跃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具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2018年,国家层面提出“房住不炒”之后,市场预期和买卖双方正回归理性,在此背景下,碧桂园主动切换车道以适应新的市场节奏,提出“提质控速”之全新发展思路,依旧取得良好业绩。
数据显示,2018年,集团实现总营业收入约为3790.8亿元,同比增长67.1%;净利润约为485.4亿元,同比增长68.8%。无论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碧桂园的增长速度均领跑地产同行,成绩突出。
鉴于此,资本市场上多家国际投行给予碧桂园正面评价,有机构称:碧桂园盈利强劲,负债率降低,且现金充足,支撑其在行业下行周期中的拿地,这是碧桂园基本面状况良好、财务状况稳健的具体表现,而且,碧桂园股息率较高,是适合稳健型投资者的良好标的。
过去几年时间内,碧桂园先后入选富时中国50指数、恒生中国25指数成份股、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环球标准指数成份股、恒生综合指数及恒生中国内地100成份股、恒生指数成份股、香港恒生国企指数等,显示集团已不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龙头企业,更是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中的佼佼者。

格力小米首入世界500强榜单 互联网7强中国占4席

昨日,《财富》发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强排行榜。
从行业来看,和去年情况类似,还没有一家科技公司进入500强排行榜的前十名。
曾在2017年排名第九的苹果公司,去年和今年都排在第11名。苹果去年曾高居利润榜首位,今年被沙特阿美以近1110亿美元的超高利润超越。
在榜单中,中国科技公司排名靠前的包括鸿海位列23,中国移动位列56,华为位列61,京东位列139,中国电信位列141,阿里巴巴位列182,联想集团位列212,腾讯位列237,中国联通位列262,美的位列312,苏宁易购位列333,中国电信位列405,海尔智家位列448。首次上榜的格力和小米分别位列414和468。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榜的互联网相关公司共有7家,其中中国公司有4家,分别是京东、阿里巴巴、腾讯和小米;美国公司有3家,分别是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Facebook。
电商上榜企业仍是这四家
财富世界500强的电商公司名单还是去年的4家熟悉面孔——亚马逊、京东、阿里巴巴和苏宁易购集团。
这四家公司中,排名最靠前的还是亚马逊。
今年整体排名第13位的亚马逊,其去年排名是第18位。由于在云计算和包括智能音箱在内的IoT等业务有诸多斩获,目前亚马逊对外的电商形象正在不断淡化。7月18日,亚马逊正式停止为其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自营业务也只保留kindle电子书销售,取消了纸质图书销售。不过,亚马逊云服务AWS正成为其新的增长引擎。
财富500强上榜的电商公司中,京东今年依然名列第二。
已经连续四年上榜的京东今年排名升至139位,较去年提升了42位。从2016年的排名366位到2017年的排名261位,2018年的排名180多位以及2019年的排名139位,京东这几年排名保持匀速提升。而这也是京东连续4年在财富500强榜单上位居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此外,京东的最新排名在全球仅次于亚马逊和Alphabet,位列全球互联网企业第三。
电商企业中排名第三位的阿里巴巴和排名第四位的苏宁易购集团今年都再次实现了排名快速提升。
在排名位次的变化上,今年整体榜单中上升最快的是中国的碧桂园,跃升176位。阿里巴巴排名上升118位,苏宁易购集团排名上升94位,都位列排名跃升最快的前十家公司。
具体来看,今年阿里巴巴的排名是182位,而苏宁易购的排名是333位。榜单还显示,今年上榜500家公司的总营业收入近32.7万亿美元,同比增加8.9%。而数据显示,苏宁易购2018年营业收入2449.57亿元,同比增长30.3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四家登上财富500强榜单的电商公司中,京东、阿里巴巴和苏宁易购集团这三家中国本土企业正在面临电商市场迅速转变。
一方面,以社交电商起家的拼多多在去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社交电商如今已经成为几家中国电商巨头不能忽视的业务。另一方面,短视频已经成为电商掘金的新战场,抖音、快手都在持续加码电商,推出电商小程序。与此同时,KOL、普通用户乃至商家,似乎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小米格力首次进入榜单
格力和小米都是第一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分别位列414和468。
其中,榜单里小米集团被定义为“互联网服务和零售”行业企业,成为继京东、阿里巴巴、腾讯之后第四家登榜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小米集团2018年全年总营收174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85.5亿元人民币,位于榜单第468位,位于入榜的互联网公司第七位。
自2010年4月创立,小米系目前最快上榜的中国互联网及科技企业,公开信息显示,京东、阿里巴巴、腾讯与华为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分别耗时18年、18年、14年和23年。
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4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2%,环比下跌1.5%;毛利润为52.16亿元,同比上涨21.3%,环比下跌7.9%;经调整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22.4%,环比上涨12.3%。
不过这家最快入榜的公司仍面临不小挑战。连续三个季度,小米集团营收呈现出下滑趋势,2018年第四季度,其营收为444亿元,相比2018年第三季度的508亿元环比下降12.6%;2019年第二季度继续下滑至438亿元,环比下滑1.5%。针对于此,小米集团CFO周受资曾表示,现阶段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呈略微下滑趋势,小米集团一方面会坚持持久战策略,另一方面,一季度的多品牌策略已初步看到效果。
中国白电三巨头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今年首次齐聚2019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其中格力电器是新晋企业,排名414位;美的集团、海尔智家的排位都比去年提升,分别排名312位、448位。

南航集团正式启动股权多元化改革

近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正式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南航在集团层面引入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确定的投资主体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鹏航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的增资资金各100亿元,合计增资300亿元,成为多元股东的央企集团。
据了解,南航集团是首家采取央企和地方合作模式,推进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的中央企业。此次改革将大幅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助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董事会决策机制和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南航集团承诺本次增资资金将主要用于航空运输主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支持广州、深圳民航发展,加大宽体机投放,持续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同时兼顾珠海、惠州、揭阳、湛江、梅州等省内二线城市投入,全面推动广东民航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南航集团总部设在广东省广州市,是中央管理的三大骨干航空集团之一,机队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2018年,南航旅客运输量达1.4亿人次。

苹果预计召回43万台笔记本电脑 电池存隐患

近日,苹果官方正开展“15英寸 MacBook Pro电池召回计划”,该计划召回的是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之间销售的2015款15英寸MacBook Pro 笔记本,预计受影响的设备有43.2万部。
据了解,苹果之所以召回这些笔记本,是因为这部分电脑所配备的电池可能存在电池过热的问题,可能会造成消防安全隐患。
苹果官方通过向他们认为可能会受到影响的MacBook用户发送邮件来告知这一计划,这项召回计划的服务预计需要花费一到两周时间,但全程免费。
更换流程如何操作?用户需要通过苹果官网输入设备机身序列号进行查询,以确认自己的设备是否符合此项计划的条件。确认符合后,可以自己查找苹果授权服务提供商或者预约前往Apple Store零售店。
此外,苹果还提醒用户,在对 MacBook Pro 维修之前,应当仔细备份好自己的数据信息,谨防丢失。

海外经济

两大评级机构下调波音评级展望至“负面”

北京时间23日消息,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中的两家惠誉和穆迪周一宣布,将波音公司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原因是737 MAX的复飞延迟。波音股价周一收盘下跌近1%,至373.42美元。
此次修正是在波音宣布计入与停飞相关的近50亿美元费用之后发生的,可能会增加这家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商的借贷成本。
不过,鉴于波音的流动性、财务灵活性和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两家评级机构均维持了对波音投资级别的信用评级。惠誉对波音债务的评级为“A”/“F1”,穆迪的评级为“A2”。
  波音正面临其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之一,在埃塞俄比亚和印尼的坠机事件导致346人死亡后,其曾经最畅销的机型自3月份以来一直停飞。
惠誉表示,737 MAX直到明年仍将是航空业的一个担忧,并预计在飞机复飞后数年内,仍将对波音的营运利润率产生挥之不去的影响。
惠誉表示,此次前景修正还基于让停放的飞机重新投入使用、交付后期生产的飞机以及建立营运资本所需的融资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Refinitiv的数据,截至3月31日,波音的总债务为147亿美元。惠誉表示,预计2019年波音的综合债务将增加近100亿美元,达到近240亿美元。
穆迪则表示,737 MAX飞机的停飞时间将超过预期,这将加剧波音的运营中断和成本,并影响其运营资本的投资规模。
穆迪表示:“负面前景还考虑到在停飞结束后恢复这款窄体客机的专营权至正常状态的执行风险,以及偿还为停产提供资金以及恢复对MAX项目乃至整个波音公司的信心而产生的债务所需要的时间。”

波场基金会:巴菲特午餐各方同意重新安排时间

北京时间23日消息,波场基金会(TRON Foundation)宣布,已向巴菲特和格莱德基金会(GLIDE Foundation)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aren Hanrahan通报了其创始人孙宇晨的病情,所有各方都同意在各自的时间表可以容纳时重新安排(午餐)时间。孙宇晨邀请的客人们也将在重新安排的时间出席午餐。
孙宇晨今晨发布微博称,因突发肾结石正于医院治疗,因故取消与巴菲特先生的午餐会面。目前身体情况一切稳定,处于恢复期,无法接受采访,请各位原谅。待近期身体恢复后,将很快与外界见面。对于格莱德基金会的捐赠已经完成,仍然有效。
两个月前,孙宇晨发微博宣布,他以破纪录的4567888美元成功拍下巴菲特20周年慈善午宴。6月27日,孙宇晨发布推文表示,他和巴菲特将于7月25日在旧金山杰克逊广场的三星米其林餐厅Quince共进午餐。
此前,孙宇晨已经宣布了四位同行者,包括:莱特币创始人李启威、Circle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Jeremy Allaire、币安慈善基金会负责人海宇(Helen Hai)以及eToro首席执行官Yoni Assia。

美阿拉斯加大学进入财政紧急状态 2000员工面临失业

北京时间23日消息,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周一宣布进入财政紧急状态,在理论上等同于破产重组,因为该州州长要求的大幅预算削减取消了向该校提供的约40%的州资金。
阿拉斯加大学校董会在一次紧急会议上以10比1的票数通过了这一决定。进入财政紧急状态意味着将允许管理者立即解雇终身教职员工和其他工作人员,关闭整个学术项目,甚至关闭整个校园。
阿拉斯加大学校长吉姆-约翰森表示,多达2000名员工可能会失业。
  阿拉斯加大学校董会称,这一举措是必要的,因为共和党州长迈克-邓利维(Mike Dunleavy)否决的分项支出削减了州议会通过的预算中的4.4亿美元,其中包括给大学系统的1.3亿美元。
邓利维去年12月就职,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支持者,他呼吁大幅度削减高等教育、医疗保健和其他社会项目的支出,并推动大幅提高阿拉斯加州向该州几乎所有居民提供的年度石油收入红利。
阿拉斯加大学被认为是北极和气候变化研究的世界级中心,特别是其费尔班克斯分校。一些邓利维的批评人士指责这位州长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而把矛头对准了这所大学。
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前教务长苏珊·亨利希在发表文章称:“一些著名的保守派人士否认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的现实,因此,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限制阿拉斯加大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阿拉斯加大学校董会一周前就曾考虑宣布财政紧急状态况,但推迟了决定。自那以来,穆迪大幅下调了该大学的债券评级,并将其评级展望定为“负面”。

英国新首相人选今日出炉 约翰逊民调领先"预计获胜"

角逐激烈的英国新一任首相人选今天将正式出炉。在保守党内支持率一直大幅领先的前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被认为最终可能接替特雷莎·梅担任新首相。不过,由于担忧约翰逊坚持的“硬脱欧”可能给英国带来巨大风险,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和司法大臣高克21日宣称,一旦约翰逊胜出,他们将辞职。这给英国政府的未来以及脱欧问题蒙上一层阴影。与此同时,如何解决被伊朗扣留的英国油轮问题,成为正在更替的英国政府迫在眉睫的难题。《纽约时报》称,英国陷入了一个非常脆弱的时刻。英国政府内部的不确定性可能加剧英国与伊朗之间紧张局势的升级。
英国广播公司(BBC)22日称,英国前任外交大臣约翰逊和现任外交大臣亨特之间历时一个多月的首相之争将于22日落下帷幕,16万保守党成员将在当地时间周一下午5时之前投票决定他们的新党魁。获胜者名单将于周二宣布,周三将入主唐宁街10号,接替特雷莎·梅出任英国新首相。届时,英国女王将正式委任新首相开启组阁程序。
“约翰逊预计将成为获胜者,”法新社称,保守党上周五和周六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翰逊的支持率为73%。英国博彩公司开出赌盘,亨特的获胜几率仅为1/15。
  路透社称,当英国新首相本周三走进唐宁街10号时,摆在他面前的仍然像梅当初那样是一个几乎无解的问题:脱欧僵局。约翰逊曾承诺,不管能否与欧盟达成新协议,英国都要在10月31日的最后期限前离开,这使得他从上任的那一刻起就将面临棘手的脱欧挑战。约翰逊21日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撰文称,只要有上世纪60年代美国登月般的决心,就可以解决脱欧问题中有关爱尔兰边界“备份安排”等技术性问题。该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漫长脱欧谈判中最大的绊脚石之一。约翰逊说,“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意志力和动力”。
对于约翰逊的强硬态度,欧盟坚称不会与英国重启脱欧协议的谈判。爱尔兰外交部长科文尼21日重申了欧盟的这一立场,他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欧盟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我们希望与英国新首相进行接触,我们希望避免英国无协议脱欧,但已经制定的解决方案并没有改变。仅仅因为英国新首相宣称必须改变,并不意味着欧盟将集体改变未来的方针。”

传美国FTC最早本周将与Facebook达成50亿美元和解

北京时间7月23日凌晨消息,据路透社报道,两位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周一透露,预计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最早将于本周宣布与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就该公司如何处理用户数据的调查达成和解,其和解金额将为50亿美元左右。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司法部和Facebook均拒绝就此消息置评。
此前,联邦贸易委员会一直都在调查Facebook向现已倒闭的英国政治咨询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不正当分享8700万名用户个人信息的指控。路透社和其他媒体曾在7月12日报道称,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投票批准了这项和解方案,但还在等待司法部的批准。

研究探索

专家:个人破产制度不会带来违约风险 能够杜绝逃债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印发了《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其中提到将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引发了热议。为什么此时提出要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不是申请破产就可以欠债不还?会不会带来大规模违约风险?针对公众讨论的焦点,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对相关问题释疑解惑。
专家表示,个人破产是指自然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由法院依法宣告破产,并对其财产进行清算和分配,或通过和解程序、债务清理计划等进行债务调整与清偿,并在破产程序终结后对其未能清偿的符合法定条件的债务予以豁免的法律制度。通俗来说,个人破产就是指欠债人没有能力按时还钱,又跟债主无法和解的情况下,向法院申请破产,并按照法律程序清偿债务的过程。
制度化纠正逃债行为
“通过建立健全自然人破产制度,能够给予‘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重新开始的机会,清理市场信用垃圾,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表示,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使相当一部分确实“无法执行”的案件通过宣布破产得以化解。
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个人破产是否会成为很多人欠债不还的逃债工具?是否会带来大规模违约风险?这两个方面是被讨论的核心问题。
“个人破产制度不会造成任何新的违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破产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欣新认为,个人还不起债需要破产的问题一直存在,并非个人破产制度建立后才产生。个人破产制度只是把原来个人债务人还不起债的现象,从隐性状态变为显性状态。没有个人破产制度的时候,还不起的欠债就只能拖着。从执行的角度讲,因为债务人没有财产可执行,也没有破产渠道来解决最终债务问题,只能“本次执行中止”。个人破产法有利于最终解决债务清偿问题。
“可以利用个人破产制度欠钱不还或逃债,这是误解。个人破产法不仅不是逃债的渠道,反而是纠正逃债的有效法律手段。”王欣新说,举例来说,债务人欠1000万的债,最终只能还500万,其余债务通过破产程序免除,就认为这是逃债行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所谓债务人还不起债是一种客观现实,尤其是诚实信用但不幸的债务人,是客观丧失还债能力导致债务无法最终清偿,不是逃债行为。
债务人资产不足,无法清偿所有债务,是经常会出现的现象。是否逃债不以是否最后清偿所有债务来认定。通常所说的破产逃债,是指在破产程序启动前的一段期限内,因为债务人已丧失清偿能力,所以对自己所有财产已丧失实际利益,但因为还没进入破产程序,债务人对自己的财产还有控制力。在已经还不起债但对财产还有控制力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比如债务人财产抽逃、转移,或者无偿赠送给他人,或对关系好的债权人优先清偿、提前清偿等一系列行为对其他债权人不公平,损害了债权人利益。这些行为才是真正必须予以纠正的逃债行为。
另外,依法合理免责也不等于不用还钱。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在个人破产期间,债务人的所有财产都要报备。李曙光表示,个人破产就是宣告对个人的所有收入来源进行控制,对个人的财产进行控制。而豁免债务是有条件的,除了基本生活费用和生活保障,所有的钱都应该属于债权人,而且也不是说马上豁免,美国要7年,香港要5年,这个期间债务人还要不断地还债。
“在个人破产制度之下,如果制度能够很好地实施,想逃债是不可能的。”王欣新表示,首先法律有严格规定。其次,破产程序启动以后,债务人的的财产、账册等管理工作都由管理人接管,追究债务人的违法问题就容易得多。再次,法律也有很多新规定,比如在个人不能清偿债务时,有时会出现提前清偿债务,给没有担保的债务进行担保等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这些行为在没有个人破产制度的时候往往缺乏法律调整,无法纠正,有个人破产制度后这方面问题就有了制度化渠道解决。
配套制度正加紧完善
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除了立法途径外,还涉及到一系列相关社会配套制度的完善,它与社会环境、信用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等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相关配套制度正在完善中。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等多项政策措施,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征信系统累计收录了9.9亿自然人、259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日均查询量分别达550万次和30万次。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成为世界上收录人数最多、数据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征信系统。
“还无法明确说多长时间能正式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王欣新表示,从立法程序上讲,个人破产法如果单独立法,首先得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规划以5年为一周期。纳入规划后,再立法,再到条件成熟后出台,需要较长时间。目前个人破产法还没有纳入规划。另外,目前正准备对企业破产法进行修订,如果将个人破产的内容纳入到企业破产法修订的范围,通过这种方式对个人破产立法,所需时间就会相对较短。

社团工作

中基协: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 超九成获私募基金投资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标志性、历史性事件。昨日,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开市交易!这些企业发展背后离不开创新资本的支持,他们背后有着一大批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身影。
经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初步统计,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中,共23家企业背后得到了私募基金投资,占比达92.0%。私募基金在投产品共231只,为23家科创企业提供资本金约128亿元。
其中,私募产品获投最集中的企业有多达41只产品投资,10只以上产品投资的企业共9家,占比39.1%。投资本金最集中的企业获得约25亿元的投资,获得10亿元以上投资的企业共6家,占比26.1%,获得2亿元以上投资的企业共12家,占比52.2%。

近期财经动态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