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情况要注意】
每到夏季的三伏天,空调病会跟着大出风头,很多人以为,在空调房里吹出的热伤风就是传说中的空调病。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白雪琴大夫说,空调病是指由于吹空调后引起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一系列疾病的统称。而在当代医学中,并没有空调病这个说法。
白雪琴说,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的人,因空气不流通,室内空气质量差,会出现头痛、皮肤干燥、流鼻涕、发热、咳嗽、腹泻、风湿痛、过敏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等医院。据介绍,除发烧感冒、中暑外,心脑血管疾病也进入高发季节。重医附一院心内科主任罗素新介绍,炎热天气下,人体体表血管不断扩张,血液集于体表,心脏、大脑血液供应量不足,冠心病人很容易突发病情。
专家提醒,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慢性病病人,中暑几率高于常人,应当多注意补水,喝水量应比平常多1至2倍。户外作业者、肥胖者、儿童及孕产妇因为耐热能力差,也易发生中暑。心脑血管病患者应避免过冷、过热,适当饮水及保证良好睡眠,有利于病情恢复,防止疾病突发。要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烈日暴晒,注意室内降温。
【教您四招防中暑】
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外出时最好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室内保持通风,可借助空调来降温,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在空调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应抽时间到室外活动,进行耐热锻炼。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运动要适当:夏季要减少运动量,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时间以半小时为宜。当运动锻炼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而当气温达到35℃以上,要停止运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应随身携带一些人丹、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物。
及时补充水分:夏季高温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可在饮食上加以调节,饮食宜清淡,多食青菜水果,少吃肥腻煎炒食品。经常食用冬瓜薏米粥、绿豆海带汤、绿豆粥,适量吃些瓜果,如西瓜、冬瓜、凉瓜等解暑食物,可有效避免发生中暑。每天还要经常补充水分,最简单的是多饮开水或淡盐水,喝盐水时要少量多次地喝,才能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也可饮水果汁、酸牛奶、茶水等。
空调温度别调得太低:使用空调时一定要注意适时开窗通风。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室内温度在26℃运行一段时间后,设置为27℃为最佳,千万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空调温度应控制在与室外温差5℃至10℃之间,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反而容易中暑、感冒。
合理睡眠:中暑的发生还与睡眠有关,人们最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才能精神饱满,增强身体抵抗力。
【防暑药物的作用】
发现中暑患者立即将其移开高温环境,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意识变化;补充含盐饮料或绿豆汤、酸梅汤、凉茶等。酌情使用清凉油、人丹、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可将清凉油涂双侧太阳穴并轻轻按摩。如中暑症状较重,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藿香正气液(水、丸、胶囊):这四种剂型的作用及药理基本相同。主要有祛暑解毒、化湿和中之功效。临床凡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现为感冒、呕吐、泄泻的患者,均可使用。
十滴水:有祛暑散寒、健胃之功效。主要用于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等。长途旅行、高温环境下工作者,可用此药预防中暑。
人丹:具有清热解暑、避秽止呕之功效,是夏日常用防暑成药,主要用于因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急性胃肠炎(呕吐腹痛腹泻)、夏季感冒与水土不服等。
暑症片:具有祛暑解毒、化痰开窍、调和胃肠之功效,多用于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苏醒后即可停药。孕妇忌用。另外,夏桑菊颗粒、下火王颗粒、抗病毒颗粒以及用菊花、金银花等沸水冲泡代茶饮,对防治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
【睡不好觉怎么办】
推荐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曾亮的小方法——
拍打上肢内侧:双上肢内侧的正中线,其实是中医里的心包经。由上自下以空掌拍打双上肢心包经循行部位5~8分钟,以红润或出现瘀斑为度。重点在肘部内侧,因为中医认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适合于失眠伴有嘴唇色暗,面色晦暗,身体时有刺痛,平素思绪多、压力大、情绪易紧张者的患者。
粗盐水泡脚:每天临睡前用温水(亦可用肉桂10克,夜交藤30,加粗盐一匙煮开)泡脚15~30分钟,水要没过脚踝,最好达小腿位置。烫脚时先温后热,使足部烫得发红。然后静坐在床上,用左手心(劳宫穴,握拳后中指所对的位置)对脚心的涌泉穴(脚底两个小肉球的交际处)揉搓,再换反方向,以搓热为度。适合于体弱年老,尤其容易口干烦躁、口腔溃疡等易上火的失眠患者。
脚踩豆按摩:赤小豆1500克,小麦1000克,每晚睡前共放铁锅中,文火炒热,倒入面盆中,赤脚而坐,左右轮番踩踏豆麦,每次半小时,可重复使用。
【大暑多吃什么?】
专家提醒,大暑时节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等,并注意消暑,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是不错的选择,同时还要注意讲究饮食卫生。
可多吃燥湿健脾食物。该时节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天气,以潮湿闷热为主。从传统养生学角度讲,特别要注意对暑湿的预防。受暑湿侵害,人体人出现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应以消暑清热、化湿健脾等方法进行预防或治疗。可做薏米小豆粥、橘皮茶、香荷饮等。
可吃益气养阴食物。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无病三分虚”。除了及时补充水分外,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隙可乘。所选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过于滋腻,否则极易碍胃,导致消化不良。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甲鱼、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是夏日进补佳品,可根据个人口味选用。
蛋白质供给需要充足。大暑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蛋白质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120克为宜。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夏季肉食以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肉制品为首选。
大暑养生讲究“就凉避暑”,但天气热,胃口差,身体抵抗力也会降低。粗粮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荞麦、玉米等都是凉性或温补的食物,夏天吃这些正合适。
综合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健康时报、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