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横跨川、渝、陕3省的42个市县,矿权总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是川渝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油气生产基地。至2016年底,共发现含油气层系20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2万亿立方米、原油地质储量8千万吨。年产天然气100亿立方米、石油液体5万余吨。
自1956年建制以来,川中石油人面对世界级非常规复杂油气藏,打响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创造了闻名业内的“磨溪经验”、“龙王庙纪录”,建成了目前中国天然气气田中唯一的百亿气矿,铸就了“百战攻坚、气贯长虹”的攻坚文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企业文化顶层设计与基层践行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攻坚文化发展历程
川中油气田六十年发展史,是一部为国找油开气的奋斗史,是一部不断寻求突破的光荣史,更是一部百折不挠的攻坚史。面对世界级的勘探开发难题,川中石油人始终不畏艰难,寻找大场面,建设大气田。每一次油气大上产,都促进了文化大提升;每一次油气攻坚战,都丰富了文化内涵;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都有文化建设与之相辅相成。
会战——萌芽攻坚文化种子。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能源短缺,迫切需要加快能源工业的恢复与发展。1956年石油工业部发出“向川中进军的号令”,石油部、玉门、克拉玛依、延长油矿等全国数十个单位大力支援川中会战。1958年9月,石油专家、学者云集川中,石油职工人数达3万余人,拉开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夺油会战序幕,打响了“大战川中,拿下20口关键井”的攻坚战。会战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结束了四川和大西南无油的历史,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会战深化了对石油勘探的复杂性认识,探索了用大会战方式拿下大油田的经验和途径,为后来石油部组织松辽大会战提供了借鉴。会战确定了“支部建在队上”和设立政治指导员的制度,对中国工业战线的基层党的建设、队伍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
会战中的主力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的石油师人,他们带着爱国、争光、争气、争创奇迹的精神;带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队传统;带着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攻坚品质,影响并带动了川中石油队伍,担当起了找油开气的历史重任。
奋进——拓展攻坚文化内涵。1966年后的近30年,虽然川中油气产量长期徘徊不前,但川中石油人坚定油气报国的信念,攻坚不止,奋斗不息,直至1997年,原油产量创下21.4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2000年重组改制后,先后开发建设了磨溪、广安、龙岗、合川四大主力气田。2005年以来,川中石油人冲破思想禁锢,将“磨溪经验”成功运用到磨溪气田勘探开发中,树立了同类气田高效开发的典范。在广安须家河气藏运用配套技术体系,打造了国内陆上同类气藏开发的先导、示范样板,实现规模效益开发。2010年,川中油气当量突破300万吨。
这是一段特殊的发展历程,川中石油人在为生存而战的考验中,诞生了“埋头苦干、知难而进、发展川中、增储上产”的川中精神。在加快发展的号角中,向着“开发大川中,建设大气田”的目标昂首奋进,丰富和拓展了攻坚文化内涵。
跨越——收获攻坚文化硕果。胜不骄,败不馁,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攻坚克难,矢志不渝的追求奉献,川中油气勘探开发终于在2012年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国内单体规模最大、探明储量达4403.8亿立方米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龙王庙组气藏。该气藏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称号。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坚强领导下,面对工程建设中工作任务重、建设周期紧、持续高温、特大暴雨等多重考验与挑战,参建员工勇当增储上产主力军,开展劳动竞赛提效率,优化作业方式抢工期,加强专业协作保质量。仅用10个月建成了龙王庙10亿立方米试采工程,15个月建成40亿立方米开发地面工程,建设周期和质量为四川油气田建设史上最佳水平。
龙王庙中擒气龙,川中石油人用汗水换来了胜利的喜悦,也收获了累累文化硕果,踏上了筑梦新征程。这一时期,川中攻坚文化得到全面验证和提升,攻坚口号响彻云霄,攻坚英模不断涌现,攻坚精神持续升华。
二、攻坚文化的内涵及特色
六十年来,川中石油人在努力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核心价值观中前进,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找油开气的战略战术,从川中会战到发现并建设龙王庙组气藏,历经六十年文化积淀和传承,形成、丰富和完善了“百战攻坚、气贯长虹”的攻坚文化。
(一)攻坚文化内涵
百战攻坚,指的是继承传统,攻坚励志,百折不挠,拼搏进取,以压不弯、打不垮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攻克各种艰难险阻,实现光荣的油气梦想。
气贯长虹,指的是攻坚精神义薄云天,以不断拼创奇迹,擒油龙、降气虎的攻坚豪气,实现对美好明天的现实追求和无限向往。
“百战攻坚、气贯长虹”彰显了川中石油人爱党爱国争光争气的攻坚精神、建设大油气区的攻坚梦想,彰显了川中石油人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攻坚力量、百折不挠藐视困难的攻坚斗志,更彰显了川中石油人上下同心众志成城的攻坚信仰!
川中攻坚文化经历了奉献、坚持、创新、超越等不断传承提升的过程,是军队文化、会战文化、上产文化的凝结,是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攻坚文化铸就了川中发展的灵魂和基石,发挥了“引领、支撑、驱动”作用,为川中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朽的精神动力。
(二)攻坚文化特色
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企业发展历程,孕育诞生了独特的川中攻坚文化。
红色基因彰显奉献精神。1952年,经毛主席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七师整建制转业到石油部门,经过培训,部分来到四川,成为四川石油队伍的骨干。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人民解放事业,石油师战士浴血奋战,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革命胜利后,怀揣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毅然肩负国家能源战略使命,挥师川中为国找油开气。在发展川中油气工业征途中,他们秉持“胸怀祖国,献身石油”的奉献精神,不仅将军队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川中石油战场,更将红色的文化基因注入川中石油人血脉,影响直至今日。红色基因是川中攻坚文化不可磨灭的特色,是川中石油人砥砺前行,从挫折中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始终激励着川中石油人无私奉献,爱国争光争气。
历史使命锻造苦干作风。找油开气、创业多艰,筚路蓝缕,尤其不易。溯源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正是在“苦干实干”“三老四严”铁人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才能战胜物质的匮乏、克服环境的艰苦、压抑思亲的煎熬,完成祖国赋予的使命。面对油气勘探开发中地质非均质性特点突出、生产环境危险因素多等种种挑战,川中石油人始终以“攻坚克难、增储上产”为使命,靠着一腔澎湃的激情,别妻儿老小,常年征战野外。翻越朱德家乡的巍巍群山,穿梭小平故里的沟壑阡陌,踏遍三江汇流的江城之畔,几十年来,不断掀起攻坚上产热潮,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展示了川中石油人攻坚啃硬、埋头苦干的集体性格和工作个性。
行业特性铸就求实品格。川中油气田地质情况异常复杂,地下油气聚集规律难以认识和掌握,被誉为“磨刀石上闹革命”,没有科学求实的精神,不可能把地下的油气资源开采出来。石油大会战实践了以攻坚战的方式夺取油气田的战略方法。油气停滞不前时,突破了认知水平和油气技术的局限。提速上产时,攻克了技术和管理难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川中石油人通过科学思想、先进技术探索事物的本质状态,寻找到通向成功的方法和道路。无论发展历程多么曲折,困难挑战多么巨大,科学求实的品格总能为油气生产实践提供坚定的支撑。
三、攻坚文化建设途径
在攻坚文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既从红色文化、铁人精神中汲取养分,也不断推进载体和方式的创新,赋予攻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共创共育、共生共荣中焕发勃勃生机,让攻坚文化始终成为川中石油人的精神图腾。
(一)坚持传承创新,凝聚文化共识
坚持传承创新,用红色文化坚定信念,高举石油精神的火炬传递力量,在多元价值交汇中凝聚共识。
传承红色树信仰。从石油师人赴川中会战开始,红色就烙印在川中油气田这片土地上。川中油气矿辖区又大多为革命老区,朱德、邓小平、张澜、罗瑞卿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从这里踏上了革命征程。独特的红色基因,宝贵的红色资源是鼓舞员工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我们在员工队伍中广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寻根石油会战,重温革命历史,参观革命遗址。教育引导员工继承发扬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创业精神,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责任意识,也鼓舞了士气。
弘扬传统鼓干劲。面对持续攻坚上产重任,我们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筑魂育人。组织员工到大庆油田参观学习,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举办“学铁人、忆传统、树形象”主题宣讲,让员工接收精神的洗礼,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奉为人生信条,扎根心中。我们还持续开展了“弘扬光荣传统、重塑良好形象”大讨论活动,举办专题讲座36场,召开了“弘扬石油精神”宣传研讨会,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队伍树起了信心、提起了精神、鼓足了干劲。
营造氛围统思想。持续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活动,深入一线井站,走进每一名员工,把企业发展形势和任务讲透,增强员工紧迫感,充分激活自主意识。开展“我为川中大发展做什么”、“珍惜岗位,感恩企业”等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员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百万石油人的鼓舞和鞭策,坚定职业自信、能力自信、目标自信,撸起袖子加油干。将镜头笔头聚焦上产主战场,集中展示应对挑战的攻坚举措、提升效益的攻坚作为、履行责任的攻坚成果,营造了强大的攻坚声势和浓厚的攻坚氛围,统一了员工的思想,凝聚了全员共识。
(二)注重多措并举,着力文化共创
全面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用制度固化文化,打造员工共同参与的文化平台,让攻坚文化在合力共创中枝繁叶茂。
引领发展做支撑。从“30万吨原油上产、建成80万吨级油气田”到“规划建设6个磨溪气田”,从“打好川中须家河、龙岗气田上产两大攻坚战”到“科技绿色发展、创建千万吨级油气矿”,我们用攻坚文化引领每一次发展战略转变,贯穿发展全过程。以百折不挠的攻坚韧性突破了“以油为纲”的思维禁锢,以成就卓越的攻坚行为积累了“抓住勘探牛鼻子、提升综合实力”的宝贵经验,以尊重科学的攻坚法宝攻克了“特低孔渗”的世界级难题。“百战攻坚、气贯长虹”的攻坚内涵始终支撑、保障了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推进,指引着川中石油人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融入管理提水平。把文化融入依法合规管理全过程,实现了文化与管理相融相促,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印发《川中油气矿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把文化理念转化为员工行为规范。推进“内控体系、QHSE管理体系、企业文化体系”融合建设,总结建立了职责分配、规范流程、工作标准、考核标准“四必建”模式,促进了基础工作系统化、标准化。定期开展规章制度评价,强化规章制度、适用流程全生命周期有效管理。印发《站场现场受控管理手册》、《员工履职手册》等执行性规范及考核文件,践行“三问问责制”,增强干部员工履职敬业意识。
全员参与建平台。建成了川中油气矿攻坚文化展厅、龙王庙组气藏展厅、磨溪8井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企业文化专题网等一批文化平台,成为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展示攻坚文化形象的窗口。创作了《攻坚大川中》、《龙岗三部曲》、《笔缘》等一批饱含石油特色、讴歌川中发展的文化作品,全面传播攻坚文化品牌。选树了常川新、杨忠等一批传承铁人精神、展示攻坚形象的劳模群体,成为了川中的名片、员工学习赶超的目标。征集、提炼了“战天斗地不怕累、攻坚上产不掉队”等一批富有时代内涵的理念格言,振精神、长士气、强作风,得到员工广泛认同。
(三)倡导多元互补,促进文化共生
以反腐倡廉、安全环保、班组建设为着力点,精心培育多元互补、彼此良性互动的攻坚子文化。
文化养廉扬正气。凭文化养廉,藉文化正心,打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以教育倡廉,发放《川中油气矿领导人员廉洁从业学习读本》、组织参观金堂监狱,有效增强廉洁从业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以制度立廉,印发《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控实施细则》,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洁从业承诺书》,规范廉洁从业行为。以惩治促廉,开展了30多项专项检查,给予9人行政纪律处分,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促进廉洁从业。
文化规行保安全。从观念、管理、行为、物态4方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守护发展成果。举办“我的岗位我负责、尽职尽心保安全”演讲比赛,在企业官网登载安全大讨论稿件、评论员文章3000余篇,拍摄纪录片《一级响应》荣获首届中国安全生产电视作品优胜奖。长期坚持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经验分享、QHSE知识竞赛、安康杯知识竞赛、安全文化情景剧汇演、安全警句漫画征集等活动,引导员工对“不伤害一名员工、不污染一方水土”的安全环保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全员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文化落地显活力。作为攻坚文化的落脚点,我们以班组为抓手,着力打造特色班组文化。加强班组标准化建设,提升班组形象,针对井站远离城市,员工生活单调的实际,我们每年划拨500余万资金,分批分期改善一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员工真心拥护。加强自主管理,实行班组长竞聘上岗,优化班组组合和管理方法,头羊效应明显,各具特色的“学习”、“尖兵”、“安全”班组相继涌现。加强典型选树,召开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培养了一批西南油气田公司“红旗班组”和“十佳百优班组长”,提升了基层建设水平。
(四)突出以人为本,携手文化共荣
突出以人为本,关爱、关怀员工,把员工个人价值认同和成长需求有机融入企业发展进程,激活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心、支持地方民生,认真履行“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汇聚攻坚力量,营造良好攻坚氛围,形成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携手共进的和谐局面。
关爱员工添动力。从坚持开展送温暖工程,到积极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从加大员工生日、节日慰问力度,到举办老石油表彰大会,我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员工关爱体系。2012年以来,帮扶困难职工、生病住院职工、死亡职工遗属以及金秋助学3429人次,帮扶资金650余万元。大力实施文体工程,成立12个职工业余兴趣协会,分片区开展“上产杯”职工篮球运动会、大型趣味运动会,组建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慰问演出,参加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走进遂宁”大型文艺活动。从帮扶实际困难、人文关怀等方面关爱员工,员工主动履行好岗位职责,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营造出“温暖、健康、向上”的氛围。
关心发展建功绩。引导员工把自身发展规划融入进千万吨级油气矿建设,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关注青年成长需求,营造“平等竞争、人尽其才”用人氛围,通过公开竞聘,选拔出一批优秀青年干部补充到合适岗位。召开青年干部成长座谈会,鼓励青年员工到上产一线去磨砺技能、积累经验、增强本领,形成全员关心上产、支援上产、积极投身上产的良好局面。通过历次攻坚上产洗礼,打造了一支近300名技术骨干组成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成了1000余名中高级职称的专业管理队伍,培养了近2000人的高级技能人才队伍,成为川中发展的中流砥柱。
关注社区促和谐。我们始终坚持开发一个气田,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先后在辖区内修建连接油气井站场和乡镇、村组的公路2000多公里,架设桥梁100余座,投资1800万元建成广安、龙岗石油希望小学,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投入2000余万改造资金,实现节能量11310吨标准煤,SO2等主要污染物排量比计划减少18%。重组改制以来,累计向地方纳税25.32亿元,多次被评为四川省及遂宁市“依法纳税先进单位”。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对川渝地区实证分析结果计算,仅2016年,川中油气矿天然气带动相关产业对地区GDP的贡献达674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川渝地区社会民生、经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荣。
四、攻坚文化成效及启示
六十载征程,攻坚精神代代传承。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攻坚文化是成功的基石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推动川中油气事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成效一:凝聚攻坚价值观,为发展注入动力源泉
面对快速上产的超常规发展态势,我们始终用攻坚文化凝聚全员价值观,坚定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川中不同发展阶段注入强大的动力源泉。会战时期,面对挫折和考验,川中石油人在不甘中奋起,奠基石油党建、深化实践认识、汲取经验教训,萌芽的攻坚梦想,点燃了发展川中石油事业的雄心壮志。在增储上产的关键时期,攻坚意志成为披荆斩棘的强大引擎,创造了“磨溪经验”、“龙王庙纪录”等行业典范。面对低油价寒冬和经济新常态的考验,广大员工苦练内功、提升质量效益,强化管理、夯实安全根基,加强党建、加快发展转型,在逆势突围中提升竞争能力,油气当量创下历史新高。
成效二:锻造攻坚科技,为自主创新提供神兵利器
攻坚文化培养和磨砺了川中石油人求新求变的思维方式,凿开了解决问题的智慧源泉。每一次认识的深化、理论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都会带来一次油气勘探开发新的突破,都会推动一次油气田综合实力新的跨越。从“一占三沿”到“三占三沿”的布井模式转变,使勘探成功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依靠地质综合评价、快速钻井等工艺新技术,发现并建设了被誉为“川中命根子”的磨溪气田。在龙王庙组气藏建设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字化气田生产管理平台,在提高油气田受控管理水平的同时,仅人力成本每年就可节约800余万元,一个以“互联网+”打造出的智慧气田效益显著。川中油气矿推动“理念、技术、管理”创新,2000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专利技术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2项,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科学求实,突破创新,科技增添了川中石油人攻坚克难的锐气和增储上产的底气,推动实现了川中跨越发展。
成效三:锤炼攻坚队伍,为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和宝贵财富,油气快速上产催生了对高素质人才队伍需求。我们以素质能力、作风建设为重点,以提升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锤炼了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素质好、组织纪律性强、能打硬仗的铁人式队伍。在历次省部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团体及单项冠军12项,个人金牌15枚。运用党建主题活动、工会劳动竞赛、团员志愿者活动、特色班组创建等形式,增强团队凝聚力,在持续攻坚中,实现了员工个人价值、团队价值与企业价值高度统一,真正把人才资源转换成为了发展优势,为做优、做强、做久川中油气矿可持续发展目标筑牢了基石。
川中攻坚文化历经长期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班子的共识是坚定文化信仰的关键
只有领导班子对文化达成共识,倡导传播,率先垂范,文化才能丰富完善并充分发挥功能,凝聚全员形成坚定不移的文化信仰。领导班子的倡导作用、阐释作用、推进作用、示范作用、总结作用,是攻坚文化建设的巨大动力。川中油气矿历届领导班子在文化建设中,自愿用攻坚文化武装头脑,弘扬攻坚精神,磨砺攻坚作风,夯实攻坚途径,创新攻坚方法,引领攻坚行为,为取得攻坚成果开辟了有效路径。
启示二:基层班组是发挥文化功效的基础
班组作为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文化集力、着力、发力的最小单元,是攻坚前线的尖兵组织。建设好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的一线班组和队伍,才能实现基层文化的自主管理、自我优化、自我提高,也才能打造具有个性特点的团队,使一线队伍成为践行文化的旗手,赋予文化生机和活力。
启示三:全面合和是拓展文化内涵的途径
只有全面融入生产经营、勘探开发、安全环保等各项领域和各个环节,达到和谐共融的“合和”状态,才能使文化得到固化,增强文化认同度、科学性和指导意义。文化内涵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不断丰富完善,就能有效促进和服务企业发展,把文化转化为管理,把员工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就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六十年流光岁月,六十载百战攻坚。在攻坚文化建设实践上,川中石油人艰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攻坚文化在川中生根发芽、不断完善,鼓舞川中石油人传承油气报国使命,勇当增储上产主力军,为川渝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众多优秀企业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继续高扬攻坚旗帜,传承石油精神,苦练内功,为川中千万吨级油气田建设,为西南油气田公司决胜300亿战略大气区、打造中国石油西南增长极,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录音整理:四川企联 胡雪峰 刘建平,川中油气矿 何佳 杜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