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奶源、后市场。这是中国奶业人士应该牢记的惨痛教训。而自建牧场可能是中国乳企的唯一出路。目前国内企业自有奶源比例为30%左右,“十二五”的目标是超过50%。
面对消费者的不信任、原料奶成本高、国外乳制品企业的步步紧逼,国产乳业要振兴、要自救就要明白问题的根源所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下游发展速度过快、上游供给不足的问题,被视为制约中国乳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此后,奶源建设被提上日程。
“先奶源、后市场。这是我们中国奶业人士应该牢记的惨痛教训。”中国奶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说,乳品企业只有自己运营牧场,从源头到车间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产品质量才有绝对保障。
“在经历过乳业危机后,自建牧场可能是中国乳企的唯一出路。”蒙牛元老、前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也曾表示,奶源的保障在整个乳品业及以奶粉为原料的乳制品产业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再好再规范的企业如果没有奶源的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会受到限制。
国家也意识到可控的奶源对于牛奶安全的重要性,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随之出台《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明确乳制品工业必须要有可控的奶源基地,改扩建项目可控奶源生产鲜乳数量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
从今年3月份开始,农业部畜牧业司、中国奶业协会组织调研组先后赴黑龙江、辽宁、安徽、上海、新疆等地调研各地奶源基地建设情况。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表示,今年奶业协会将以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积极协调国家发改委争取扩大资金,使扶持资金从目前的5亿元增加到10亿元,使国家对奶牛场小区的支持比例从10%提高到20%;鼓励乳品企业和奶农合作社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在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中给予倾斜。
不过,一位奶企负责人对记者说,由于基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饲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自建奶源基地积极性并不高。“以前,建一个1000头规模的牧场只需1000万元。现在随着奶业标准的提高,建牧场门槛进一步提高,投资动辄上亿元”。
除高额资金投入外,大型牧场以及超大型牧场的建设对奶牛品种的要求也比较高,目前国内大型牧场奶牛大多为从国外进口品种,年均产奶量为9吨/头,最高可达13吨/头。此外,牧场高端的管理及研发人才也极为稀缺。正是因为门槛如此之高,即便是乳业巨头,对自建大型牧场的投入也比较慎重,目前大多倾向于以合约牧场模式为主,即合资建牧场,以部分资金投入牧场,但垄断奶场的奶源。
李辉指出,目前国内企业自有奶源比例为30%左右,“十二五”的目标是超过50%。由于上游奶源全球性从紧,伴随着乳制品不断递增的庞大需求,对奶源的掌控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点。基于可控奶源的重要性,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早已开始布局国内自有奶源。
2012 年,伊利继续强化奶源建设与管理,全年投入12 亿元用于奶源基地的建设与升级。从2007年至2011年,伊利在奶源建设方面的投入已达74亿元;蒙牛乳业已在奶源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参股、合建了14 座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还将继续参与建设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场,将新增投资30亿-35亿元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牧场,三年内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光明乳业在武汉投资1.3亿元建设“生态示范牧场”,可饲养奶牛3000头,年产鲜乳1.3万吨。光明乳业的股东上海牛奶集团也在苏北布局了4万头规模的海丰牧场,目前存栏牛突破1万头。
值得注意的是,洋奶粉对中国市场动向极为敏感,除了下游市场垄断之外,洋奶粉也开始直接将手伸向奶粉原料加工环节,以便控制上游奶源。近几年国外乳业巨头纷纷在华建立奶源基地,2011年,恒天然在河北开建第3个5000头大型牧场,年产量将达2800万升,用于中高档乳品生产所需;2012年雀巢斥资25亿元在黑龙江双城建大型牧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