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市场行情 > >> 国产乳业公司寻找突围之路,海外建厂抢占国...

国产乳业公司寻找突围之路,海外建厂抢占国外奶源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5-07 00:00:00

  定价权旁落 洋奶粉频繁涨价

 

  在国产乳业“被迫退让”的同时,国外乳企在中国乳业市场割据战中却获得了更多机会,尤其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可谓中外乳制品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转折点。

 

  2008年之前,三鹿和伊利两大企业曾占据全国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但2008“三聚氰胺事件”不仅影响了整个国产乳业的声誉,也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国外品牌。2009年起,大约有100多个新洋奶粉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洋奶粉已经占据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以美赞臣、多美滋、惠氏等为主的洋奶粉,在中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上的占有率达90%以上。

 

  调查机构AC尼尔森发布的一份名为《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且几乎都是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市场。

 

  王丁棉指出,洋奶粉在牢牢掌控婴幼儿奶粉一线高端市场的同时,开始布局二、三线城市铺销售网络,国产奶粉的剩余份额也遭到蚕食,国内乳制品企业的生产空间越来越小。对于这种局面,王丁棉直呼,“未来3-5年内很难改变”。

 

  国外乳业巨头的垄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于奶粉定价的绝对话语权。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开始进入集中涨价期,包括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雅培、雀巢、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都在10%左右,频率也从一年一次逐渐变成“半年一涨”,甚至“一季一涨”。在“全民抗通胀”的2011年,洋奶粉在国家发改委“约谈”两个月后仍“顶风”涨价。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洋奶粉敢“顶风”涨价表明在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洋品牌巨头凭借在高端奶粉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有了越来越强的定价权。

 

  新西兰大旱导致奶源供应减少后,洋奶粉对涨价再次蠢蠢欲动。事实上,由于去年新西兰奶源储备充足,今年大旱对奶源正常供应影响不大。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销售和人工成本有所上涨,但也不足以作为奶粉频繁涨价的理由。

 

  “不排除洋品牌有意扩大减产的影响趁势提价。”王丁棉对记者表示,尤其在5月1日起国内实施更严格的进口乳品新规后,下半年洋奶粉涨价恐势在必行。

 

  根据商务部商务预报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国洋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200.71元/公斤,相比之下,国产品牌零售均价仅为153.79元/公斤。

 

  王丁棉指出,目前洋奶粉毛利高达60%-85%,净利润达18%-30%,而国内奶粉的毛利一般在30%-40%,净利不足10%。

 

  国内奶粉净利润低很大原因是原料成本高。据西南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李辉介绍,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原料奶价格最高的国家。新西兰进口奶粉的价格最低价为每吨2.2 万元,目前趋于2.3万-2.4万元左右,国产原料奶收购价目前为3.5 元/公斤光明收购价为4.27 元/公斤,远超进口奶粉。

 

  在成本压力下,中国进口奶粉呈逐年递增之势。中国国际乳制品交易会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奶粉进口14万吨,2009年进口31吨,2010年进口48 万吨,2011 年超过65万吨,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2012年,原料奶粉的进口接近60万吨,同比增长幅度超过30%。


相关热词搜索: 国产乳业公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