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主办
首页
走进企联
企联简介
领导关怀
题词贺信
企联领导
企联文化
三方机制
部门设置
协会章程
工作委员会
会员构成
品牌活动
联系我们
雇主工作
党群工作
新闻中心
头条
活动预告
省企联动态
聚焦企业
节能减排
产业经济
各地新闻
中小企业
热点关注
数字化
市场行情
技术创新
部委动态
厅局动态
企业家动态
品牌活动
企业家活动日
企业100强发布
管理创新大会
诚信企业评价
企业信息化峰会
咨询培训峰会
数字经济论坛
企业文化年会
四川资本论坛
四川品牌大会
服务中心
项目推荐
企联书刊
健康工程
会员之家
企业维权
认证培训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财经动态
工业园区
高层参考
财经观察
专题专栏
企业家活动日
企业100强发布
企业信息化峰会
诚信企业表彰
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企业入会
联系我们
活动直播
站内搜索
新闻
企业家
企业
企联信息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 加大纠治力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更多头条]
四川企联网
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李瑞环谈城乡差别 忧推进城镇化贪多求快、...
李瑞环谈城乡差别 忧推进城镇化贪多求快、简单化
编辑:企联编辑
来源:互联网
评论数:0
发布时间:2013-05-27 10:38:51
本文节选自李瑞环著《看法与说法》,出版时间:2013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瑞环谈城乡差别 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区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是我们取得政权以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过去党和政府为此进行了不少探索,采取了不少措施。现在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既对改变农村面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农村面貌的改变提供了物质条件。乡镇企业要经销产品,吸引客商,需要把路修好,把房子盖好,把电话装好,为做生意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这次我看了几个乡镇企业发达的村,楼房、柏油路、绿化都很不错,和城市没多少差别。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必带动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这样就逐步形成一个个小城镇。最近几年,我国农村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的出现,特别像苏南这样的地区,小城镇星罗棋布,是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分不开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还使城乡之间的联系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传统的城乡经济联系主要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一发展,就扩大到技术转让、人才交流、资金流动等若干方面,这就促进了城乡的共同繁荣。《听取江苏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1年4月20日)
新型农村社区可能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一种好形式。
我比较关注你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情况。几天来我向你们了解农业机械的情况,并参观麦田,都是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把责任田流转到种田大户,把自然村撤销拆除,建立新型农村社区,这样做有没有风险?这主要看两条:一是看生产力的情况,二是看农民的生活情况。历史上我们多次设想,把小村变大村,把个体变集体,结果粮食没有增产,农民生活没有提高。最后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了。为什么成功了呢?就是因为它适合了当时的生产力的状况。包产到户,开始时不少人是想不通的、反对的。许多地方写文章准备批安徽、批万里,说包产到户是“资本主义复辟”。“狼来了,狼来了,这回真的来了。”当时,万里也找几个人写文章准备反驳。文章怎么写?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写起。至今我还记得当时万里讲的收麦子的五种方式:第一种是收割机,第二种是牲畜拉碌碡(“碌碡”(liù zhou),又称“石磙”,是一种石制的圆柱形农具,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在中国北方农村大量使用。),第三种是人拉碌碡,第四种是用工具在石头上砸,第五种是挂在树上抽打。万里说:“这么多不同的生产力情况用一种生产关系行吗?”包产到户这件事,后来因为小平同志支持,说:“既然能增产,可以先试试”,这些批判的、反驳的文章都没有发表。 事实已经证明,包产到户的改革是成功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成功的原因,是它适合了当时的生产力要求。今天我们研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也得由研究生产力开始。很显然,原来一家一块地的情况已不再适应今天机械化的使用,也不利于现代科技的采用。土地流转集中是解放了生产力。撤销自然村,改变道路布局,也增加了土地。这些土地如何利用,要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可以搞设施农业,收入就高多了。因为土地的所有权包括宅基地所有权不变,农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既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还有什么风险呢?应该是没有了,如果有就是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重要的是防止重犯老毛病,一哄而起,一刀切,一阵风。新型农村社区具有城市的各种功能,而居住的又是农民,具有农村性质。所以,社区是城市又是农村,居民是市民又是农民,亦城市亦农村,亦农民亦市民,多重角色。当然,社区农民有的会转化为城市市民,但要有个过程。在相当长时间里,他们的生活还是依靠土地。 我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赞成的,也是担心的。赞成,因为这是必然趋势;担心,怕的是贪多求快、简单化,追求数字,攀比进度。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大批农民进城变成市民,其就业、看病、子女上学都不是个简单问题。而新型农村社区就没有这个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一种好形式。当然,这需要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同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谈话》(2012年5月25日)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function(){ var array = new Array(["ydtj","5"],["zhengwenbbs","21"],["zhengwenph","22"],["zhengwenpic","23"],["zhengwenvideo","24"]); for(var i=0;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