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宁4月25日电 (记者 林浩)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维护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国家应建立完善补偿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特别要争取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提高珠江流域农民造林积极性。
陈秋华说,珠江是广西的“母亲河”,也是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生命源”。加强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仅能维护广西本土生态安全,也可以使整个华南地区特别是港澳地区水质和生态安全得到保障。 他指出,1996年以来,广西投入近10亿元人民币连续实施两期珠江防护林工程,并加强对珠防林、海防林等重点工程的监理,使工程建设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6%,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2亿立方米,农民收入增加4亿多元。 “但是,近几十年来,珠江流域旱、涝等生态灾害依然频繁,特别是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有6年遭遇严重咸潮袭击,直接影响着广东省1500多万居民日常饮水和200多万亩农作物生长,也影响到香港、澳门地区的供水质量,采取更大力度加强珠防林工程建设迫在眉睫。” 据介绍,从“十二五”开始到2020年,广西将投巨资实施第三期珠江防护林工程,计划造林2500多万亩,增强珠江流域生态功能,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可是,目前提高林区农民护林积极性依然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 陈秋华指出,由于资金总量有限,广西每年的造林面积和投资仍无法满足建设规模和改善整个生态环境的需要,要打开这个瓶颈,必须建立珠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增加资金来源渠道,从源头上解决。 他表示,中国可以尝试建立生态补偿联席会议制度,引入省际水质断面交接标准等方式,促进该机制的实现。 陈秋华说,“珠防林工程”关系到生态安全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今后,广西不仅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林地经营权,提高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还要根据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补偿标准,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