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4日电 题:中国领导人首提“基建合作伙伴关系”落实外交新思路应有六大关键词 作者:余舒扬 今年3月底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基建投融资和金砖开发银行是热点。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和非洲国家需要建立和发展“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受到非洲朋友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很多类型的伙伴关系,但在最高领导人层面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ICP),是第一次,很有必要也很有创意。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是刺激和提振需求、扩大就业的有力工具,既是针对危机的应急举措,又是结构改革的长线作为,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麦肯锡公司预测,从今年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将达57万亿美元。有研究显示,基础设施投资有较强的乘数效应,1美元的投资可以拉动3至4美元的社会投资需求,在亚洲地区,投资10亿美元可以创造1.8万个就业机会。今天的基建项目不仅仅是传统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还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高铁、开发区等,技术、信息和智力含量大大提高,成为国家整体创新体系和竞争力建设的一大支点。
发展中国家有搞基建的迫切需求。非洲朋友讲,非洲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基础设施。非洲独立后,除了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再没有大的铁路项目建成。发达国家的大银行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自视清高,不愿帮非洲建设铁路,只愿意搞一些小的公路项目,根本解决不了非洲的发展问题。非洲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使不同区域和国家能够互联互通。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但只有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高自然资源的附加值,才能“筑巢引凤”招来投资者,才能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与各国开展基建合作的意愿、能力和口碑。基建项目是惠及国计民生的长线项目,往往对双边关系和区域一体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和有关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做基建有丰富的经验,也有一定资金和人才储备,不少企业的海外基建工程承包已有很好的成绩。中国人吃苦耐劳,重信守诺,作出承诺就一定会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中国与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讲求的是真心、实在、亲和与诚恳,把自身的发展与非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很多国家通过历史的比较,认识到与中国开展基建合作是互利共赢的选择。 中国企业在海外搞基建项目好的例子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欧美也有不少。中远公司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当口,投资经营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的两个集装箱码头,当时没多少人看好,当地人也有这样那样的疑虑,但中远公司靠扎实、高效的投资,赢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好几家跨国物流巨头将这个港口作为物流分拨中心,东道国增加了数千万美元的税收,当地也新增了上千就业岗位,而中远派出的中方管理人员不到10人。中远在当地的公司评选“洋劳模”,解决当地职工的午餐问题,在圣诞节办职工家属聚会,赞助希腊参加特奥会运动员的服装。这些洋溢着东方人情味的做法,赢得了当地人心,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基建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ICP)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关键词: 一是“优先领域”。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双方合作的优先,集中经济和外交资源,落实双方商定的基建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当然,各方提出的基建项目很多,动辄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中国企业不可能照单全收,总得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因此要在优先中选优先,做好预评估工作。 二是“四位一体”。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和目标,包括建立贸易投资领域的一体化大市场、金融货币领域的多层次大流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海陆空大联通、民间往来领域的全方位大交流。此外,可以考虑通过基建合作,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与对方发展战略的衔接。 三是“金融合作”。融资是基建合作的关键和瓶颈。金砖峰会宣言指出,由于长期融资和外国直接投资不足,尤其是资本市场投资不足,发展中国家面临基建投资的挑战,这限制了全球总需求。确保发展中国家从各种渠道获得稳定、充足和可预见的长期融资十分重要。当前发达国家财政拮据,西方银行普遍惜贷,多边金融机构力不从心,中国企业的作用和优势相形突出。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了“积极搭建地区性融资平台”的倡议,体现了中国在此问题上的积极姿态和前瞻作为。 四是“互联互通”。物畅其流、人畅其行,是经济繁荣的基础。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但在地理上好几个大洲还没有实现公路、铁路和航空的通达,比如非洲纵贯南北的铁路一直停留在图纸上,亚洲国家间也有不少道路不通或不畅,“断头路”挺多,路况和标准不一的情况常见,大大增加了物流和人员交流的成本。基建项目发展需要同各国、各地区、各多边机制的互联互通战略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和协调。 五是“互利共赢”。中国和他国搞基建合作,重要的不是谁赚了多少钱,而是兼顾实现经济外交和社会效益,义利兼修,以利取义,见利思义,走互利共赢、并肩发展、共同幸福之路。基建合作一定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东道国既能实现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做到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这是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中国的大国责任。基建伙伴关系有时候和矿业、制造业联系得很紧,中国企业有必要发挥比较优势,在原材料产地就近开展深加工,配套建设交通基建设施,推进联合研发和联合生产,搞开发区和一揽子合作。基建最终依靠的是人,服务的是人,习近平主席这次在非洲提出,中国将帮助非洲开展互联互通及资源普查的咨询、规划、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每年为非洲培养300名基础设施领域的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这就把硬件合作与软件合作结合了起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及中国人“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的传统美德。 六是“外交保障”。基建项目花费高、周期长、风险大,回报慢,没有政府间的谅解与合作是不成的,没有稳定友善的政策和经营环境也是不成的。政府和企业需要各司其职,体现“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中国外交正在全力为国有、民营,大中小等各类企业到国外实施基建项目营造良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形象一点就是牵线搭桥、保驾护航、排忧解难。只有建立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牢靠的伙伴关系,基建合作伙伴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只有方方面面都从不同角度关注、支持和投入境外基建合作,把基建伙伴关系做实做好,国家间关系也才能有更牢的基础、更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