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好于预期”
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上海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956.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7%,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35亿元,下降15.3%;第二产业增加值3743.94亿元,下降3.3%;第三产业增加值9175.70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首次突破70%大关。
对于上海“年中考试”的成绩,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汤汇浩认为,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汤汇浩表示,上半年上海GDP、消费、投资、就业、物价等方面都保持平稳。比如,一季度GDP增速是6.7%,上半年也是6.7%,与全国GDP的增速保持一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同期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7.9%,都基本保持稳定。物价方面,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半年增长3.1%,也基本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6月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约2000人,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
同时,上海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0.8%,比去年全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工业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中的部分行业增长比较快,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值分别增长了22.1%和38.3%,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产值增长16.4%,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3.3%。商业方面,以“互联网+”为突破口的经济增势良好,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17.9%,无店铺零售业态零售额增长14.8%。从消费结构来看,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17.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1.4%。从投资结构来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9.5%,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而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了8.7%,增速同比回落7.1个百分点。从外贸结构来看,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6.6%,且在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达到51.5%。随着全球产业布局的步伐加快,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上半年全市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增长13.1%。其中,民营企业投资额占比超过了七成。
此外,还有一些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例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降幅逐月收窄;工业投资连续3个月出现同比增长,上半年尽管累计下降2.3%,但降幅同比收窄12.8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也是连续几个月降幅收窄,进口总额甚至由一季度下降2.9%反弹到上半年增长0.9%。
针对上海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沈晓初也指出,1—6月,上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目标。在这半年里,上海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落地见效,结构调整成效进一步显现;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活力动力进一步释放;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住房保障和旧区改革稳步推进。“在稳增长、促转型的同时,上海将坚决守住人口、土地、环境、安全四条底线,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
工业处于结构转型“阵痛期”
在上海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指标中,工业产值的持续回落,颇为引人关注。
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44.7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4%,而上年同期为增长0.1%。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3279.82亿元,下降7.4%,降幅同比扩大4.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六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9554.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下降10.3%,汽车制造业下降3.3%,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下降0.6%,精品钢材制造业下降7.9%,成套设备制造业下降2.6%,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1.2%。
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037.1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3%,降幅同比扩大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05.98亿元,下降0.3%。
对于工业产值的持续回落,汤汇浩坦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总体上比较复杂严峻,市场需求比较疲弱。国内部分行业有产能过剩的情况,上海工业的结构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整体来说,上半年上海工业的生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汤汇浩介绍,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增速落后于全市工业。上半年六个重点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554.2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8%,降幅大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除规模相对较小的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实现增长以外,其他的行业均是下降。
在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之余,上海工业也出现不可忽视的亮点,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逆势增长。
今年以来,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表现明显好于工业,表明工业结构调整的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3853.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9%,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由于市场销售旺盛,增长了38.3%,新能源在光伏产品的带动下增长了22.1%。除此之外,一些新产品的产量也增长较快,比如说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增长了5.0%,太阳能电池增长1.9倍,工业机器人增长19.6%。
随着各地经济半年报的陆续出炉,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个一线城市北京与上海的经济状态为市场所关注。
根据当地统计局数据,北京上半年经济比一季度略有回落,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7%,比一季度放慢了0.2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合理区间。尽管经济增速相同,但是北京和上海的经济动力明显有差异,其中,北京在第二产业上表现良好,上海则在第三产业上突出。
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5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上海的第二产业增加值3743.94亿元,同比去年下降3.3%。但是,从第三产业看,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9352.1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175.70亿元,同比增长11.6%。
有分析人士表示,总体来看,北京的工业呈现了加快发展。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而在上半年GDP增长达8.6%左右的深圳,前五月工业发展同样亮眼,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7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沈桂龙认为,上海近年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工业中的传统制造业比重降低,符合上海未来全球城市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随着上海商务成本的高企,产品附加值高、单位土地产出高的高科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匹配上海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环境。
汤汇浩认为,上海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经济结构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不同。虽然上半年上海GDP增长6.7%,与全国增速一致,但上海增长的动力、机制和所处的阶段差异还是很大的,其中比较显著的就是上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从增长速度看,上半年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个0.1百分点,而全国上半年第三产业仅增长7.5%。从比重看,上半年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0.8%,比去年全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还提高0.2个百分点;而上半年全国的三产比重仅为54.1%。而在工业方面,上海工业下降,全国却是增长的。可见,上海与全国的GDP增速相同,但里面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发展的动力机制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上海与一些中西部省份相比,差异很大。”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533元
相较于其他评价经济的选项,对普通市民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真正“落袋为安”的居民收入及其增幅。
统计显示,上半年上海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753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30元,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38元,增长9.7%。
与此同时,上半年上海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5.6%,增速同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6%,增速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4%,增速同比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缩小,上半年本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和实际增幅均比城镇常住居民高0.8个百分点,差距在缩小。”汤汇浩表示。
据介绍,从居民收入的四大组成部分来看,一个是工资性收入,这是可支配收入的首要拉动力,上半年增长8.8%,增幅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逐年上调、本市发布了企业工资增长的指导线、降低社保总体费率以及职工年终奖发放好于去年等因素。”汤汇浩指出。
第二部分则是居民经营净收入,在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大幅增长的拉动下,本市居民经营净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13.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3.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常住居民的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常住居民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净收入增长较快,而农村常住居民经营净收入主要来自农业。
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居民财产净收入保持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5.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分别增长5.5%和8.0%。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增长相对较快,原因主要是集体分配的红利增长较快。
第四部分是居民转移净收入,上半年增长了11.3%,虽然增速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11.2%和13.2%。“本市养老金和低保等民生待遇标准稳步提高,老年综合津贴制度顺利实施、对离退休人员和困难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加大,以及近年来本市退休人员比重持续增加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本市居民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汤汇浩表示。与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的态势相对应,上海的居民消费价格在上半年也出现温和上涨。
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1%,涨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从两大分类看,服务价格上涨4.4%,涨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上涨2.1%,涨幅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烟酒上涨4.2%,衣着上涨0.6%,居住上涨4.9%,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3%,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1%,医疗保健上涨7.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6%,交通和通信下降3.2%。
金融市场成交总额下滑
对于经济发展态势的判断,财政收入也是一项重要指标。记者了解到,上半年上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势良好。
统计表明,上半年,上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96.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6%。其中,增值税823.11亿元,增长49.9%;营业税846.90亿元,增长20.4%;企业所得税941.59亿元,增长28.0%;个人所得税342.27亿元,增长26.3%。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由于上年结转、免抵调库、房地产税收增长较快等因素,各区今年前5个月本级财政收入增速强劲,远超预期,而且普遍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在全市16个区中,有13个区的增速超过30%,虹口、松江、长宁、徐汇等7个区的增速甚至超过40%。由于多数区的财政收入已完成年初计划的六七成,预计全年任务顺利完成基本没悬念。
从行业来看,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较大。其中,金融业增加值2402.22亿元,增长17.1%;房地产业增加值821.31亿元,增长6.9%。
汤汇浩表示,上海上半年金融市场货币信贷运行平稳,6月末中外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8%;各项贷款余额是5.69万亿元,增长10.4%。
不过,金融市场的成交总额下滑,上半年本市金融市场成交总额626.58万亿元,同比下降14.2%,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额、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和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均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增速分别为46.0%、64.4%和41.1%。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和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均出现大幅下降,降幅分别达到68.9%和96.8%。并且,股票的成交额持续低迷,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共成交24.14万亿元,同比下降68.9%,其中5月份、6月份日均成交额1805.1亿元,比上年同期日均成交额下降78.3%。“去年同期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而形成的高基数,导致今年上半年股票成交额较大幅度下降,从而对本市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金融制度和体系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将日趋完善。”
另一方面,上半年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8.7%,增速同比回落7.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了3.6个百分点。
行业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一季度楼市延续了去年年底以来的销售火爆的行情,量价齐升,但3月25日沪九条楼市调控新政出台以后,本市房地产市场非理性过热的态势得到扭转,交易量增速回落,价格指数升速有所收窄,政策效果有所显现。“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同比是回落的,这主要是非住宅投资增速回落引起的,当前本市的非住宅商品房存在一定的去库存压力,非住宅投资增速回落有利于库存的结构调整。另外,除了房地产投资以外,房地产交易也有所降温,但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
据介绍,自3月25日沪九条新政出台以后,本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增速开始出现放缓的迹象。上半年本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9.1个百分点,但同比仍然提高5.6个百分点。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0.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9.6个百分点,但同比仍然提高3.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在上海当前的改革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正在持续显现。
一是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在全市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等的逐步完善,1—5月,扩区后的自贸区实到外资29.26亿美元,占全市的41.9%;境外投资中方对外投资额128亿美元,占全市的71.5%。
二是保税片区进出口总额领先增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上线,1—5月自贸区保税片区进出口总额增长3.4%,占全市的27.5%。
三是金融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金改“40条”实施细则陆续出台,1—5月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为4114.86亿元,增长53.3%,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收支总额累计达6471亿元。
四是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断深化完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积极推进,116项行政许可事项改革启动实施,金融综合监管试点稳步推进。
对于下半年的经济走势,汤汇浩预计,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基
础和条件不会改变。而且
随着自贸区和科技创新中
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
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
一步深化,上海的改革创
新活力和动力将进一步释
放。”
肖林则指出,下半年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在增长,各区预计经济运行仍将延续上半年增长态势,但稳中也有忧。举例而言,税制改革的影响是最大变量。“营改增”扩围后,中央、市、区的增值税分成比例会有所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级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调库”会逐步开始,因此下半年区域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面临考验,增速可能有所回落。
而“3·25”沪九条的实施使楼市进入新政消化期,对房价过快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加上限贷政策的约束强化,市场需求将面临分化。目前,个别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降温,这些客观上都会对区级财政及投资产生影响。
还有一个变量就是金融的潜在风险。去年以来,各区金融发展出现井喷式增长,但近期资本市场低迷对行业前景带来不确定影响。各区虽未出现大规模的金融风险问题,但个别投资理财类企业出现的风险和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随着年初全市范围内暂停“类金融企业”新设的登记注册,以及《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新金融企业及存量企业面临的监管力度都会进一步强化,从而对金融服务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