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消费保持平稳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造成经济增长结构不均衡。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要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引导建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新消费升级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新消费升级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消费升级是推动经济持久增长的动力。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我国增长模式出现了历史拐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1年至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超过50%。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其中全国网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1%。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消费也进入加快升级的时期。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持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消费升级是满足人民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普通的、快速的市场增长已经不复存在。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成熟,消费形态正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从大众产品到高端商品转变。消费者开始寻求更为均衡的生活方式,比如,健康、家庭和体验逐步成为主要关注点。消费者愿意增加提升生活品质及体验的开支,如旅游和休闲娱乐等。消费升级正呈现出旺盛的势头和活力,高端产品的消费增速超过了大众产品。调查表明,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超过7000万人,平均每人1.5次。购物是中国消费者境外游的“保留节目”。80%的消费者在海外购物,将近30%的人甚至根据购物机会来决定旅游目的地。由此,只有消费升级,才能满足人民的个性化需求,才能防止消费外逃现象。实现消费升级,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转变,从实物消费向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发展。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消费”、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消费”、有利于促进消费者自身发展完善的“人文消费”。
最后,消费升级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终极力量。消费需求增长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消费升级,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一次消费升级,拉动了我国轻工、纺织产品的生产。第二次消费升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老三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和“新三件”(冰箱、彩电、洗衣机)的消费需求,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消费升级,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消费成为活跃的领域。消费升级能直接拉动消费品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档次。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结构升级转型带有很强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我国已经具备建立新消费升级体系的条件
第一,发展阶段的变化为消费升级提供了基础。一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消费升级存在规律性对应关系。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万国际元和人口比重最高年龄段在46岁左右时,一国将进入消费快速升级期和消费支出高峰期。我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成功地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2015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虽然与发达国家、新兴国家60%—70%的消费率相比,我国消费占比仍然偏低,但是,我国内需型经济已经开始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蓬勃兴起。以我国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来看,以中产阶层为主的消费增长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20—30年消费水平能够持续年均10%—15%的增长率,国民经济消费占比达到65%左右,经济增长仍然有着强劲的需求动力。
第二,居民收入的提高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支持。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财产、利率、收入分布等。其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一个国家的居民收入是消费支出水平的基础,收入增长越快,消费增长越快。2010年,GDP增速是10.6%,高于城镇居民收入7.8%的增速,低于农村居民10.9%的增速。自2011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开始跑赢GDP增长速度,2011—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已经连续5年超过GDP增速,且呈现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给生活质量带来明显改善,居民在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支出占比下降明显。随着信息化加速,交通通信类支出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带动居民在健康医疗、文化娱乐方面的投入增加。这些都促进了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升级。
第三,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互联网+”对促进服务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行业通过互联网改造消费体验、培养用户习惯。借助互联网,消费者能接触更丰富的商品种类,从而激发其潜在的消费需求,而“互联网+”则能将商品消费延伸到服务消费,从而拉动整个消费增长。“互联网+专车”使人们的出行更为便利和便宜,“互联网+医疗”使公众的看病过程大大简化,“互联网+金融”使消费更加便捷。在互联网时代,商品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沟通迅速而直接,生产者能够敏锐地发觉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在大数据分析的支撑下,可以提前预知消费者未来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甚至可以实现私人订制。
推进建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新消费升级体系
(一)创新消费模式,拓展消费新空间。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大众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消费倾向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品,大大拓展了消费新领域。2015年以来,移动电商呈现爆发式增长,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作为消费提供方而言,必须创新消费模式,提供更多能激发和满足大众新消费需求的产品,给予消费者以良好的消费感受和体验。要着眼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鼓励市场主体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构建以行政管理信息记录、社会化综合信用评价、第三方专业信用服务为核心的信用体系,破除阻碍消费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激发市场内在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协调消费与投资,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相对偏低,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导致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的局面,引起生产、分配、消费等宏观领域的一系列问题。要在投资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同步于投资增长,形成协调、均衡的投资消费关系,有效发挥投资消费对经济的双重拉动作用。消费方面,通过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夯实消费基础等,引导消费升级。投资方面,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三)支持绿色消费,保持可持续增长。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人们对环保和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在消费新常态阶段,防止污染、重视健康、绿色环保等理念将逐步融入到居民消费行为之中,变频空调、空气净化器、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产品销售大幅增加,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绿色消费成为居民消费新的增长点。国家也出台了税收优惠和销售补贴的鼓励措施,鼓励消费者理性、环保和科学消费。建议进一步完善产品、食品等的安全标准制度,为消费者创造更加便利、安全的消费环境,促进安全绿色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四)发展共享经济,提高大众的消费体验。2010年,英国学者雷切尔·布茨曼出版专著《我的就是你的:“合作式消费”的兴起》,指出“合作式消费”将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共享首先表现在代码的共享(如Linux);其次是生活的共享(如脸谱)以及内容的共享(如YouTube)。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共享的成本。“共享经济”强调合作和参与的理念,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前,经济的增长主要在政府投资,扩大生产,是推着走,供应链的重心在生产者,即后端。以后,经济的增长必须靠消费,供应链的重心在消费者,即前端。供应关系的转换,使得生产按照消费意愿来进行,谁先对接到消费者的需求,谁就是市场的胜利者。
(五)加大开放力度,促使消费升级换代。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这说明我们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潜力,但我国国内消费市场亟须升级,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高层次需求。对此,要顺应进口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从总体上降低关税水平和进口成本,提升消费便利,保障消费者权益等,吸引境外消费回流,使其转化为对国内进口商品的消费,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也要推进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谈判,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机制,为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创造必要条件,也为进口食品、农副产品、高端消费品等的进口提供更好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苦练内功,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靠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建议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效率和精准度,在关系民生的重要领域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质量保障,营造良好的消费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