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一词最早出现于对上世纪90年代早期,日本资产价格崩盘后漫长经济衰退的研究中,意指接受信贷补贴的企业或没有利润的借贷企业。
而如今,“僵尸企业”已成为中国国企改革路上的巨大障碍。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央企要“瘦身健体”。5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在政策吹风会上详解了央企瘦身方略,即“瘦臃肿之身”、“瘦低效之身”、“瘦累赘之身”、“瘦超负之身”。
张喜武表示,需减少企业亏损点,根治企业出血源,开展困难企业和亏损企业的专项治理,加快“僵尸企业”的重组整合和市场出清。
6月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告的资产挂牌转让信息上发现,僵尸类资产的清理痕迹开始显现,包括中石油、中铁、中粮等央企纷纷开始加速甩卖僵尸类资产。
集体挂牌旗下资产
5月30日,岳阳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51%股权作价1020万元在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从交易价格看,这并不是一个大案子。但记者注意到,在挂牌公告中有这样的要求:意向受让方须书面承诺,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时应同时变更公司名称,名称中不得有“中石油”、“中油”、“昆仑”字样,清理痕迹明显。
6月1日,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太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70%股权及9.88亿元债权挂牌转让。与此番中石油相似,在中铁的挂牌信息中,也可看到这样的表述:同意自本次产权交易获得北交所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后1个月内,完成标的企业公司名称变更的企业内部程序,且不再使用“中铁”、“中铁二十二局”、“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字样,并将工商变更登记所需全部资料递交至政府登记机关。
中粮亦是如此。5月17日,山东中粮君顶酒业有限公司55%股权挂牌出售,根据交易条件:意向受让方须承诺,完成股权转让工商变更登记后,及时办理并完成标的企业的更名,在工商变更后,标的企业公司名称不使用“中粮”字样,不再使用“中粮”商标。
除了类似中石油直接标注不能再使用原有企业的商标外,还有企业则是转让生产设备等僵尸类资产。
以首钢为例,6月2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告了首钢总公司原二型材部分机床和试验机资产转让公告。根据资产描述,共16台设备,其中13台机床(镗床1台,轧辊车床3台,螺纹铣床6台,普通车床1台,立钻1台,电火花机床1台),3台试验机(万能试验机1台,弯曲试验机2台)。
《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此前,仅5月19日,首钢总公司就拍卖四处资产,分别是首钢总公司铁区管理处炼铁区域皮带机资产、首钢总公司铁区管理处焦化一区域皮带机资产、首钢总公司铁区管理处焦化二区域皮带机资产以及首钢总公司铁区管理处烧结一区域皮带机资产。此外,首钢总公司还分别于5月16日宣布拍卖首钢总公司原中板厂浊环泵站部分资产,5月6日宣布拍卖首钢总公司原二型材部分机床和试验机。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央企清理僵尸类资产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剥离或所有股权出售、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实现资产重组;二是通过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形式进行产权转让;三是对于那些后续不存在好转可能性的僵尸类资产,直接采取关闭破产的方式出清。
“采用资产挂牌转让的方式公司能够自己拟定意向受让方条件,有利于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盘活资产获得现金流及相应收益。一般情况下,挂牌成功后,只要有符合条件的接盘者,这种挂牌转让就可以成功,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挂牌转让没有成功,后续可以降低转让条件,或采取其他方式来清理资产。”郭凡礼补充道。
钢铁行业首当其冲
央企加速僵尸类资产的出清,源于国家对于清理处置“僵尸产业”的大背景。
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表述中,也提出“三个一批”,即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其中,最重要的是“清理退出一批”,也就是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
今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2016第五届金融街(000402,股吧)论坛上指出,“产品没有竞争力,财务不可持续、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不能实现市场退出,是对市场资源极大的浪费。”
吴晓灵认为,僵尸企业之所以能存续下去,一是不恰当的政绩考核和维稳责任压力,促使政府尽力从资金上维持一些僵尸企业的生存;二是不当的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使银行不断让一些僵尸企业靠输血维持;三是现行破产制度不健全,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使政府、企业、银行、法院等对僵尸企业市场出清望而生畏。
但什么是“僵尸企业”国家尚无量化的标准。除了上述提到的“不符合国家能耗、质量、环保、安全等标准,连续亏损3年以上,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为“僵尸企业”。行业普遍引用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提出的“扣除非经常损益后,每股收益连续3年为负数的企业”的量化方法。这种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每股收益,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按照这一量化标准,《国际金融报》记者采用扣非净利润/加权平均总股本的方式,根据Wind资讯2013、2014、2015年的数据整理出了281家。
钢铁行业首当其冲,包括首钢股份(000959,股吧)、山东钢铁(600022,股吧)、西宁特钢(600117,股吧)、杭钢股份(600126,股吧)、凌钢股份(600231,股吧)、重庆钢铁(601005,股吧)、*ST韶钢7家企业。
对于亏损原因,钢企们均指向了“全球经济疲弱、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且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国内钢市需求持续疲弱,钢价屡创新低,而矿价基本平稳等”。不少钢铁企业希望通过重组、并购等进行转型升级,扭转颓势。
除了钢铁,在产能过剩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A股上市公司还包括福建水泥(600802,股吧)等水泥股、大同煤业(601001,股吧)等煤炭股、中国铝业(601600,股吧)等有色股、岳阳林纸(600963,股吧)等造纸股、*ST黑化等石化股、中国船舶(600150,股吧)等船舶股。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4323亿元,同比下降13.8%,其中,央企利润总额3398.8亿元,同比下降13.2%。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中,石油、煤炭、钢铁和有色等行业仍处于亏损之中。
财新传媒首席经济学家何帆表示,从产业分布规律来看,“僵尸企业”主要分布在以下行业:一是与经济周期相关的资源型产业;二是钢铁、煤炭、造纸等产能过剩产业;三是应倒闭而没有倒闭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四是数量多、基数大、比例不高的房地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这些产业更容易出现“僵尸企业”。
需内生增长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清理僵尸企业这一难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唐跃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物理上(名册中)消灭僵尸企业也许是简单、容易的,但是类似中国企业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是实现企业内生性成长和外延性扩张的方向,但是目前缺乏具体、合理、可靠的实现机制。”
唐跃军认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激活(消灭)僵尸企业,关键在于构建企业的内生增长能力;而且,只有当中国企业拥有强大的内生增长能力,中国经济才会拥有强大的内生增长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找到一种机制,既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必要的市场竞争,又需要符合激励相容的原则,以实现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人合”。
唐跃军还介绍了近期对于“僵尸企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建立动态股权治理平台。
唐跃军认为,“华为所施行的虚拟股票制度及其相关配套制度机制设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动态股权治理平台。”
“正是基于动态股权治理平台,华为员工通过与个人、团队业绩表现紧密挂钩的动态配股机制获得相应的收益权(剩余索取权)并共同承担企业经营风险而实现激励相容,降低第一类代理问题和第二类代理问题的影响。”唐跃军说。
“通过动态股权治理平台,能部分解决国企效率低下(无市场竞争和激励相容,国家控制权隐忧)、民企增长乏力(有市场竞争但无激励相容,家族控制权隐忧)、大批中国新兴科技型企业远赴海外上市不断流失(创始人及其团队控制权隐忧,核心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的问题,让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甚至是“僵尸企业”)获得或恢复内生增长动力并逐步形成内生增长能力。”唐跃军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