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安徽: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投资目标

安徽: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投资目标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企联合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5-01-26 10:06:50

  2014年,全省完成公路水运等交通建设投资73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2011年-2014年,已累计完成投资2129亿元,而“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2000亿元。

  “十二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土地、资金要素制约趋紧的态势,安徽交通运输行业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构筑互联互通大交通,在国省干线建设、内河水运管理体制、港航建设投资体制、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等改革上迈出了领先全国的步伐。

  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推动了全省交通建设投资和交通运输行业呈现出超常规的发展态势,特别是2012年以来,交通建设每年完成的投资相当于过去两年的总和,不断创出年度投资的历史新高。 2011年-2014年,全省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129亿元,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2000亿元的“十二五”目标任务。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便捷高效出行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4年,交通建设投资再创历史新高,打造“四个交通”取得新进展—

  乘势而上,交通运输续辉煌

  岁末年初,全省各地处处都能感受到交通建设的红火景象:北沿江高速公路滁州至马鞍山段已经完成投资36.16亿元,占总量的近64%;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南主墩承台混凝土浇筑完成;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滁州至淮南、狸桥至宣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速回落的形势下,安徽交通建设投资持续发力,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30亿元,超出年度目标任务130亿元,同比增加18.5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218.42亿元,国省干线公路完成365.71亿元,农村公路完成76.52亿元,水运完成55.86亿元,运输站场完成12.05亿元,分别超出年度计划4%、35.4%、39.1%、1.6%、20.5%。

  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全省交通基础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构建。

  徐州至明光、宁国至绩溪、东至至九江、蚌淮高速凤阳延伸段4个项目相继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里程约24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375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势头强劲,新改建一级公路2600公里,完成国省干线大中修873公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2138公里、村级公路网化工程2702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1051座。安庆南、铜陵东港水道开通为公用设标航道,长江安徽段主航道芜湖以下实现9米至10.5米、芜湖至安庆实现6米至8米维护水深。颍上复线船闸开工建设,和县郑蒲港一期投入运营,蚌埠新港二期、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主体工程建成。

  面对土地、资金要素制约加大的局面,安徽千方百计强化要素保障和支撑,确保交通投资持续升温。

  2014年,省政府明确的前期工作事项完成率达89%。全省18家市(县)交通投资公司实际融资到位214.5亿元,市、县政府资金到位103亿元。争取1.5亿美元世行贷款用于安徽公路养护创新示范项目。

  在交通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安徽在打造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上都取得突破性成就。

  —综合交通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014年,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13.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799.7亿人公里、货运量42.4亿吨、货物周转量12691亿吨公里,同比均增长10%左右。

  集装箱吞吐量达76.4万标箱,同比增长45.1%。快递业务量2.4亿件,同比增长73.5%,增速位居全国第1位,合肥快递产业园挂牌成立,六安、阜阳等市快递产业园启动建设。合肥至法兰克福首条洲际航线开通,完成芜宣机场场址勘定,推进安庆机场迁建、新桥机场货机坪建设。

  —智慧交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公路交通节能环保技术行业研发中心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准,编制完成省地方标准20多项,全系统荣获2014年度各类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 ETC系统与京津冀等13省(市)联网运行,ETC收费站实现全覆盖。开通交通运输服务监督12328电话和12122服务热线。

  —绿色交通建设扎实推进。全省营运车辆中清洁能源汽车已达4.75万辆,推动内河船型标准化,淘汰老旧运输船舶2741艘。开展公路施工、港口扬尘治理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大气污染防治。 “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实现对公路沿线、运输场站、渡口码头和服务区等区域的全覆盖。

  —依法深入推动平安交通建设。全国第一部关于治超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安徽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全省治超工作实现了从部门治超向全社会治超、从事后监管向综合监管、从人力治超向科技治超的转变,路面车辆超限超载率从4%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以下,车货总重75吨以上或超限超载100%的车辆几乎绝迹。 《安徽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颁布施行,《安徽省城市公共交通条例》通过立法论证。积极开展阳光执法,解决交通执法程序不规范、处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依法强化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南沿江高速斩获“詹天佑奖”,芜湖长江公路二桥为我国桥梁工程首次获得国际基础设施峰会BE创新奖。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水运工程一次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8.2%、96.2%、95.8%、95%,均居于全国前列。

  —精神文明创建扎实推进。省交通运输厅等118家行业内单位被表彰为第十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微笑服务、温馨交通”、蚌埠公交集团苗苗班组双获省文明单位创建十佳品牌,合肥客运总站知音班组等3家入选创建优秀品牌。

  加快交通建设,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努力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

  高位突破,奋力收官“十二五”

  2015年是全面完成 “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经历近年来持续的快速发展之后,安徽交通运输发展如何高位突破,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在交通建设投资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后,安徽提出了新的交通建设目标任务:2015年,全省公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努力完成63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50公里,新增一级公路通车里程400公里。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交通建设投资突破2600亿元,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通车里程分别突破 4200公里、3000公里,初步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交通运输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具效益的大发展。

  2015年,安徽将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济祁高速砀山段、岳武高速安徽段、铜南宣、宁国至千秋关段等9个高速公路项目,力争开工合宁、合安高速改扩建以及广德至宁国高速公路等项目。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750座,升级改造县乡公路2000公里。加快江淮运河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尽快开工。确保完成芜申运河航道整治、固镇复线船闸等项目,力争开工浍河南坪船闸、滁州汊河港等工程。开工建设宣城、马鞍山综合客运枢纽站项目。加强民航机场、通用机场、异地城市候机楼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邮政局和快递乡村网络建设。

  构建更加完善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是新一轮交通运输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5年,安徽将大力提升城乡客运服务能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示范城市”工程,全面落实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措施,发布城市公交发展能力排行榜。制定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和区域分类建设标准,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试点工程,逐步提高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将加快水运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人便其行、物畅其流。安徽正在着力打造的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交通运输行业坚持向改革寻求发展动力,持续深化各项改革,用改革红利激发内生动力-

  锐意改革,主动适应新常态

  最新公布的安徽第二批59个鼓励社会投资示范项目中,交通类投资项目投资额度最大,13个项目总投资近750亿元。安徽也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试点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交通运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安徽交通运输行业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持续深入推进交通运输各项改革,大大激发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4年,安徽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核减行政权力342项,保留146项,核减率达70.1%,做到“所有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对交通运输部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做好落实衔接及流程再造工作。一批涉及工商登记的审批项目调整为后置审批。对省级取消、下放审批项目做好落实衔接和后续监管,实现了权力下放、承接跟上、服务提升的改革目标。

  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安徽交通领域改革的突出亮点。在巩固完善国省干线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内河水运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安徽积极推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PPP模式改革。蚌埠市政府与中建国际集团签订蚌五高速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德县政府与安徽建工集团就省道S215改建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速推进,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新进步新提高。

  2015年,安徽交通运输行业将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安徽将加快建立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努力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省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行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继续深化海事体制改革,主动应对涉企收费减少带来的影响,加快船舶检验工作改革。探索推进交通综合执法改革。

  交通投融资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安徽将调整明确公路、水路等领域事权划分,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支出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高度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对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带来的重大影响,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交通运输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和维护资金,防范和化解交通运输政府性债务风险。

  加快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安徽交通运输领域将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向社会购买服务。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加强过程监管和后续管理,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形成公开透明、全程监督的交通运输行业权力运行体系,深化行业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发展环境,用更大的改革红利催生出交通运输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相关热词搜索: 安徽目标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