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会”爆出的统计插曲让代表委员们很是高兴,1月18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GDP统计数据是10.8%——这已经是全国第一了;而1月19日传出的国家统计局官方口径,2013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达12600亿元,2014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为14265亿元,增长10.9%。重庆市人大副主任杨庆育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重庆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原因有很多,主要得益于落实好了国家战略。
这位前重庆市发改委主任以国家内陆开放战略为例阐述他的观点:内陆开放战略把内陆从开放的“后方”变成了前沿,谁先抓住机遇,谁就早受益。比如说渝新欧,现在武汉、郑州、成都甚至义乌都开出了到欧洲的班列,“但据我了解,2014年渝新欧往来的货物占到x新欧往来货物总量的80%,这个比例当然不会一直那么高,但是重庆把中央精神落实得好,中央政策支持力度也大,这些构成了重庆持续发展的动力。”杨庆育提到,2014年,国家给了渝新欧五个大礼包,内陆铁路一级口岸、整车进口口岸、保税物流园区、邮政邮包运输——重庆邮政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陆路国际邮件互换局之一,还有每箱公里运价降到0.6美元。
杨庆育表示,渝新欧往来货物总量能占到中欧班列80%的量,跟重庆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网络终端产品和汽车产业成为支撑重庆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笔记本电脑增长潜力可能不会总那么大,但是网络终端产品推陈出新,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过时”。
杨庆育也谈到“长江经济带”,他认为,这是一个流域经济的范畴,对外要开放,对内也要开放,各相关省、市、区,应该更有全局意识,他希望国家层面能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来协调各相关省市区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水运成本那么低,既然有这么一条江,不利用好说不过去的。”杨庆育还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由沿江铁路、沿江高速、解决了翻坝和航道疏浚问题的长江黄金水道组成的立体交通动脉。
“各省、市、区,消除壁垒,经济互补、互通有无,而不是恶性竞争,你零地价我倒贴。”杨庆育表示,首先各地方政府要有相对比较统一的政府性的规章来制约一些行为,比如在主干流上建设一些交通设施、港口要有一个战略性的统筹考虑,不要自己做个壁垒。第二是产业的协调,如果说上中下游产业趋同,那这个流域经济就没意义了,只有产业互补才有物流,才有来有往。最后,就是生态保护和享受的关系。长江流域共涉及近4亿人口的饮水安全,还涉及到南水北调,安全饮水问题进一步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有一个生态补偿的问题了。谁来补偿?谁享受谁补偿,谁污染谁负责,所以上下游生态机制和补偿机制要建立起来。
重庆想要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发挥作用,首先就要把自己的事儿办好,只有城市综合实力越强,资源配置半径才会越来越大,才有能力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这个大范围的开放格局建设。
杨庆育认为,重庆提出的五个功能区战略是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一个比较好的样本,依照各个功能区特有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调整生产力布局,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从重庆看,把渝西作为工业布局和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客观上也呼应了国家成渝经济群的总体部署,这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