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董顺生是个令人尊敬的企业家。
1998年,他带领几个下岗工人,创办了育才高中。如今站在被告席上的夏尉兰、章晓晓、蔡大琴等人就在其列。
立志从事不赚钱的教育行业,在温州这样的企业家并不多。即使在法庭上,育才初中校长夏克定仍不避讳对董顺生的敬仰。
董顺生说,他对外投资是为了弥补学校亏空。他把目光放在了形势大好的房地产和煤炭行业。
资本是逐利的。如果说董顺生是被动“不务正业”,那么温州更多的企业家则主动加入了炒房、炒钱的“炒客”大军。加入其中的,还有众多的普通百姓,包括那位抵押了房产的老农。
在炒声一片的背后,是温州低迷的制造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以实体经济瞩目于世,创造了“温州模式”。但此时此刻,它形同鸡肋。
其实危机早就四伏。2008年金融危机,坊间就传言立人要倒。但在3分、4分月息的诱惑下,还是有很多人把钱往里投。
2011年,在温州的房价从有史以来的最高点往下走时,立人真的倒了。陆续倒下的,还有信泰集团、海鹤药业、月兔集团等大批知名企业。
一起倒下的,还有温州的信用体系,和人们对“温州模式”的信心。人们不免质疑,产业低小散、空心化的“温州模式”还有没有希望?
在“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说出了他的理解:温州部分民企 “脱实向虚”,主要是赚到第一桶金后没有很快找到传统实业转型升级的路子,才受高回报的投机诱惑。这里有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因素,并不是温州模式的本质。
喧嚣过后一切归于平静。有人把温州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是因为温州人的经济嗅觉特别敏锐。第一个倒下的温州人,也会第一个站起来。
在泰顺,最多的是房地产老板和煤老板。经历过阵痛之后,他们又以更亮丽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业内人士介绍,如今泰顺仍有上千亿的资产在外做地产项目,但几乎都是商业地产,涵盖了全国70%的专业市场。“现在很多人开始转型做商业综合体”。而煤炭行业,受市场和政策的影响,煤老板们的业务都转向了井巷工程。
政府部门疏堵结合,极尽引导之能事。陈一新上任以来,先后提出了发展网络经济、时尚产业等,引导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去年3月1日,《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按规定,“单笔借款金额300万元以上”“向30人以上特定对象借款”等民间借贷情形必须备案。去年12月31日,根据该条例,苍南县金融办对一家融资信息服务企业作出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成为全国首例“民间融资备案”罚单。
据熟悉借贷领域的律师介绍,温州民间借贷已从动辄5分、1毛的高息,回落到了现在的1分5左右。
经历了一轮狂热,温州逐渐回归了理性时代。作为当地的一个传奇,董顺生带给泰顺的辉煌和伤痛,将逐渐被人淡忘。
去年12月27日,陈一新跻身省委常委。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和平评价说,陈一新就任温州市委书记以来坚持发展“温州模式”,有力开创了温州赶超发展新局面,全市经济走出低谷、进入了恢复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