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草案。
2014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部分开放措施辐射到浦东新区,并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这意味着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试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对外开放的步伐将继续迈进。同时,扩容也代表着全国自贸区建设进入“2.0版本”,自贸区开启竞争模式。
201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草案)》;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启动。时至今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关于第二批自贸区将花落谁家、自贸区能否全面推开的讨论不绝于耳。今年两会期间,也有不少省份提出了自贸区申报方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自贸区在具体方案上其实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具有共性的,也就是说,上海自贸区一年多的经验里面,如负面清单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完善政府监管制度等几个主要方面的成果,都可以推广开来。
今年11月,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钟木达就对外称,对于国家领导人在APEC会议上发布的在广东、天津、福建三省(市)扩大自贸园区试点的决定,福建将全力以赴做好促批工作,争取设立自贸园区早日获国务院批准。第二批自贸区名单自此走入大众眼中。
除了可复制的经验外,三地区的方案也将体现各自的差异化特色。“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由贸易园区会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但肯定还会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讲到,自被批准设立自贸区之后,上海所获得的红利有目共睹。“地区经济增长得到拉动,尤其是负面清单管理方面,有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所以今年各地申报自贸区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不过,尽管竞争激烈且每个申报地区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但在业内专家看来,粤津闽三地成为首批扩容对象属于情理之内,优势也是在上海基础上、继续发挥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作用。徐洪才表示,选择粤津闽三地一方面在于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广东紧邻港澳,应该会在土地金融创新、海关通关、金融改革等方面实现突破,天津针对的是东北亚地区,而福建一直以来都是大陆和台湾方面合作的着力点,三个地方都突显出中央“一带一路”的精神,依托不同的地缘优势,和大陆周边地区、国家建立紧密关系;另外,对内而言,三个地区都属于经济腹地,分别对珠三角、京津冀、海西地区有一定的辐射作用。“以天津为例,其现在的重点是承接京津冀的整体战略,发展离岸金融和融资租赁,这一块会大有成效。”
总体来看,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自贸区试点的扩容无疑被寄予深化改革的作用,促进内地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尤其在当下经济增速乏力的情况下,开放带来的红利不言而喻。“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将投资、消费与外贸协同发展。在外贸这个领域,我们必须要和境外高标准FTA接轨。所以,以自贸区为契机,小范围先行先试。上海已经探索出来一些东西,释放出了红利。现在就是要推广这些经验以倒逼国内改革,达到解放生产力的效果。最终激活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提升宏观经济。”徐洪才表示。
不过,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专家也表示,尤其是金融方面应该把握好开放的节奏,“多渠道、小步快走”,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实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