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频道9月9日电(记者吴晓颖、娄辰)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制定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修改教师节日期规定,再次引起社会对师德、送礼、教师节改期问题的广泛关注。新规“红线”能否守住师德底线?教师能否在节日收礼?教师节改期有无必要?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对此展开对话。
新规“红线”:能否守住师德底线?
近日,教育部出台意见,提出将划出师德“红线”,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行为。
师德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师德行为准则”数不胜数,为何禁不住“违规补课风”“收礼风”?四川一所中学退休校长直言,一些规范、条款多以倡导性规定为主,禁止性规定较少,没有对违反准则的行为明确具体处罚办法。当极个别教师出现严重师德失范行为时,难以对其惩戒、处罚。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工作岗位,社会对老师道德水准的高要求无可厚非。”这位校长说,全国老师有几千万名,虽然行为失德的老师是极少数,却令整个教师群的声誉蒙羞。“对失德老师,无论教学水平多高、有无违法,均应调离教师岗位,严肃处理。”
对新出台的《意见》,不少家长拍手叫好,但不少家长担心《意见》缺少可操作性,恐成一纸空文。一些家长认为,除了要详细规定具体哪些行为属于被禁止的细则,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外,难点在于如何发现、取证。
送礼:送,不送?收,不收?尴尬的选择
教师节家长攀比送礼,被社会公认为是教师道德腐败的重要注脚。今年教师节又至,在多地发出教师“过节不收礼”的“禁礼令”下,不少家长为是否送礼,送什么礼、怎么送、送多少而纠结。
在要不要送礼的问题上,成都市民王晓静坚持“送礼”路线:和往年一样,今年准备给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班上的几位老师每人准备一张月饼券、一张200元的购物券。在王晓静看来,在学校,小到调座位、换优质同桌,大到当班干、入团入党、评三好,哪件事不是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说了算,“东西送与不送,送多送少,孩子受到的待遇肯定不一样”。
对家长求孩子享受“特殊关照”而送礼的功利心态,不少教师也很无奈:不收,家长觉得在故意刁难;收下,师生关系因夹杂人情利益而变得沉重,礼物实在“烫手”。去年教师节,济南市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刘诗文收到一名学生家长用包裹寄来的一瓶高档香水。“我跑了好几公里到学生家里退还了礼物,可这名家长却跟别的家长说我‘矫情’。”刘诗文说,有时为婉拒送礼家长,只好关掉手机。“对老师来说,最开心的时刻,不是收了多少礼,而是获得学生的肯定和尊敬”。
教师节,教师究竟能否收礼?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不能“一刀切”,送礼是学生表达尊师重道、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该“禁”的是“豪华礼单”,可允许学生送一些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刘诗文说,可以在规定中给礼物“限价”,比如教师不得收受价值20元以上物品,“如果有了具体标准,就不用担心会违反规定了,同时也有理由拒绝家长们的贵重物品了”。
教师节拟改期:尊师重教比改期重要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延续了29年的9月10日“教师节”,将改至“万世师表”孔子的生日。一些家长、学生对此表示认可:改在孔子诞辰日既可赋予节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避开开学季,方便教师休假。
“现在的教师节日本身缺乏历史、文化内涵。每逢教师节,家长们忙着送礼,学生忙着上课,老师们忙着课下聚餐、联欢,节日教育的意义淡了,被物质化的味道重了。”一位在成都政府机关部门工作的家长说,将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有纪念意义,可以让后代知道在追思孔子的同时,了解节日设立背后尊师重教的文化内涵。
作为教师节的主角,不少教师却对节日改期消息反应平淡。“改在哪天不过是个形式,我们最需要的是被理解和尊重。”济南第五中学老师张学玮说。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如何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是当前更为迫切的问题。在我国西部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生活条件艰苦、工资收入水平低,生存窘况令人担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光伟认为,真正让教师感受到职业带给的尊严、快乐,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一方面需要落实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特别是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解决教师实际困难;另一方面,需要社会真正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教师地位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