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多名县委书记同堂上课”系列报道之三
城市“二次开发”避免产生新贫民区
170多名县委书记培训结束谈感受,“充电、压力、信心”成热词
连续4天半,四川170多名县委书记集体加班“充电”。他们放下忙碌的工作,成为一群24小时封闭式学习的“学生”。在听过多位国家级权威“老师”授课后,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县委书记培训班”,聆听县委书记们的学习心得。
昨日,阴雨散去后的成都迎来了第一缕秋日暖阳,省委党校蜀光大厦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一群学生刚刚下课。
川B、川F……广场前停着的车辆号牌来自各地,显示出这些“读书郎”特殊的身份——来自四川全省的170多名县(区、市)委书记。4天半的封闭培训很快结束,“充电”、“倍感压力”、“信心十足”等,成为这群特殊“学生”口中的热词。
在结业仪式后,华西都市报记者与德阳市旌阳区委书记罗宗志、成都市青羊区委书记谢强、简阳市委书记王宏斌等“学生代表”面对面,聆听了他们的心声。
德阳市旌阳区委书记罗宗志:晒一晒成绩,对自己成绩单还不满意
“上完这次课,一句话概括体会——压力山大!”罗宗志所在的旌阳区是德阳市的主城区,也是全省十强县,但县域经济发展不足的压力仍让他拧紧了眉毛。罗宗志说,四川与沿海相比,落后的主因还是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县委书记们在一起学习很有好处,晒一晒成绩,良好的自我感觉顿时无影无踪。”
罗宗志直言,对自己的成绩单还不满意,“一直是德阳支柱的装备制造业出现了困难,1000多家配套的中小企业已有部分产能不足甚至停产。旌阳区须思考如何发展主导产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老师”讲授的创新理论,让罗宗志找到了思路:产业转型除了科技创新,更应延伸为体制的创新,“只有在政策服务、产业链配套上,帮创业者打掉各个环节的‘老虎’,才能吸引国际化的人才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