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频道5月28日电题:攻坚展雄风 铁血铸军魂——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芦山抗震救灾记事
新华社记者张萌
在芦山地震的抢险救援中,有一支队伍的到来,让灾区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坚强后盾,什么叫人民子弟兵。他们就是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的救援官兵。
迅疾出动救援 时间就是生命
芦山地震后10分钟,第13集团军党委就召开会议,研判灾情形势,启动应急预案,部队全部进入应急状态。在接到命令16分钟后,第一波次某师炮兵团300人立即出动,仅2小时10分钟就进入芦山灾区。第二波次救援部队于当日22时40分到达灾区。
这种高效出动为救灾争取了主动:仅地震当天,集团军救援部队就抢救抢运伤员44人,安全转移群众936人,并配合武警交通部队打通宝盛乡至太平镇通道。
鲜血染红军旗 军民鱼水情深
这次抗震救灾中牺牲的2名战士,隶属第13集团军某部一营炮兵连三排。代理排长杨波、驾驶员李堂东为了避让占道的社会车辆,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所乘车辆不幸坠入河中,壮烈牺牲。同车的15名战士受伤住院期间,不顾伤痛强烈要求出院参战;7名战士伤病初愈即赶赴一线救灾。
龙门乡隆兴村村民李平是后来才知道两名救援官兵牺牲的消息。“村里没有一个眼圈不红的。”李平说。
这样的感人事迹在第13集团军不断涌现。某炮兵团指挥连战士吴晓峰,帮助群众成功搬运危房中存储的粮食1100多斤,当他第6次冲入危房时,不幸遇上余震,被垮塌的墙体压中,导致左大腿粉碎性骨折。受援群众流着泪把他送上了救护车。
地震当天,某炮兵团在进入太平镇后得知钟灵村有一村民被滑坡土石掩埋,在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已知被埋村民无生还可能后,官兵仍竭尽全力在乱石堆中用锹挖、用手刨,最终找到遇难者遗体并送回家,给死者以最后的尊严。
4月23日,天全县受灾群众告急,第13集团军迅速从龙门乡抽调1个连的兵力驰援。官兵们仅3个半小时就赶到天全县灾情最重的新华乡、仁义乡、老场乡展开救援。天全县是红军长征时的革命老区,当地百姓交口称赞:“红军村里来了红军连啊。”
科学组织调度 救灾成效斐然
针对这次地震点多线长面广、部队处于动态分散状态的实际,第13集团军及时建立责任区指挥结构,成立基本指挥所、前进指挥所、中转指挥组和空中指挥组,并积极开展军地联创共建基层党组织,确保了组织指挥科学、军地协调顺畅。
此外,针对救援力量多、设计部门多的实际,这个集团军建立了每日交班、专人联络、情况报告等常态化机制,确保了责任区内救灾信息互通;同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工作协调会、书记碰头会,及时传达上级指示、统一协调工作,提升了救灾效率。
目前,第13集团军累计转移1777人,清理危房1379间、抢通道路11.6公里、搭建帐篷7056顶,搭建帐篷(板房)学校18所、敬老院1所、受灾群众安置点18个,抢收油菜70多亩、转运物资2286.9吨,赢得了灾区群众的普遍好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