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不光:众口难调?习惯不佳?
半个月前,四川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展反对餐桌浪费专项行动的通知》,各高校随即启动了以“光盘”(吃光盘中的食物)为主题的活动。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等校园相继推出“光盘行动”,一时间,争做“光盘族”成为高校学生的新追求。半个月过去了,“光盘行动”收效如何?如何让“光盘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行下去?记者近日走进高校进行调查。
调查:
“光盘”不光,剩饭剩菜成“常态”
4月15日中午11点过,记者来到四川农大成都校区,在学生食堂杏苑餐厅见到该校区水稻所学生朱懿。他告诉记者,自己每次都能把饭菜吃光,“或许因为我是搞栽培的,消耗大,饭量也大。”该餐厅工作人员小莫告诉记者,来交餐盘的同学中,3/5的人会实现“光盘”,另有2/5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剩下饭菜,其中男生一般剩饭剩菜较少。
4月16日中午,记者又来到西南石油大学学生二食堂二楼,正值学生午间就餐高峰。记者随机调查了17位进餐的同学,除了7名男生将饭菜基本吃完以外,另外10人或多或少地剩了饭菜,其中3人剩了一半以上。
在该食堂的餐具回收点,记者看到了盛满剩饭剩菜的泔水桶。该校后勤服务总公司餐饮服务中心主任白志军介绍,据估算,在学校后勤所管辖的4个食堂中,一天收集的剩饭剩菜有500公斤左右。
调查中记者发现,尽管各学校的“光盘行动”一直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但各学校的“光盘率”仍然不高。在成都理工大学芙蓉餐厅外,一份各食堂“光盘率”统计图引起了记者注意:4月1日至9日,3个学生食堂的“光盘率”最高49.8%,最低只有33.54%,还不到一半。
分析:
难以“光盘”,主要缺乏节约意识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将盘中的饭菜倒进了泔水桶?
“饭菜不合胃口。”四川农大成都校区一名女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抱怨,“芹菜炒肉感觉有点老”,这是她没有实现“光盘”的主要原因。“炒白菜里放花椒,太不习惯了。”一位来自广西的同学也表示,吃不完是因为口味问题。
除了饭菜口味问题,做不到“光盘”,白志军认为,还是一个节约习惯的问题。在西南石油大学的学校食堂,随处都可看到各种有关节约粮食的标语或公益广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收效并不明显,主要是学生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白志军说。
“学校举办了几次宣传讲座和签名倡议活动,但短时间内起到一定作用,时间一长就会被同学们抛诸脑后。”西南石油大学大二学生孙宵宵认为,许多同学还没养成节约的习惯。
行动:
落实“光盘”,各校频频出招
为了推动“光盘行动”的落实,各高校也是煞费苦心。从4月11日开始,成都理工大学开始为“光盘”同学发放“光盘证”。“光盘证”相当于一张积点卡,当天可以凭借“光盘证”免费领取一瓶饮料,集齐一定数量的“光盘证”还可以兑换笔记本等多种多样的奖品。“没想到光盘还有奖励,今后要继续光盘下去。”该校电子专业大一学生李健说。该校学生会副主席郭天怡还介绍说,除了发“光盘证”,下一步,学校还将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同学们未能“光盘”的原因,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提高食堂饭菜品质”。
针对学生们反映大锅饭众口难调的问题,白志军表示,西南石油大学将会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建议,根据时节的变化,尽量为同学们提供不同的菜品,通过提高餐饮质量、改进服务方式来减少浪费。
“科学的销售方式也可达到减少浪费的效果。”西南交通大学后勤集团饮食中心主任马勇锋介绍说,西南交大自选餐厅实行按饭菜分量不同(大份、小份)区别售价,各食堂米饭、稀饭、豆浆等品种按量分售,师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取不同分量的菜品。自选餐厅的售卖模式大大减少了售卖人员数量,提高了售卖速度,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去年9月自选餐厅开业后,师生普遍反映良好,浪费量明显减少。(曹正 张俊贤 王玉姗 记者 江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