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有好几个“天下第一难事”,PM2.5算一个,奶粉也不遑多让。
据媒体报道,前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谈到内地市民对一罐奶粉都缺乏信心的时候,几欲落泪。周伯华说,“造成老百姓对一些食品(奶粉)安全缺乏信心的原因,从广大畜牧工作者、乳业企业到国家政府部门都有责任”。另据媒体报道,按照新修订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和《北京市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网店不允许经营散装食品以及“奶制品”,奶粉自然在“奶制品”之列。
事实上,因为内地消费者对于本地奶粉失去信心,进而在香港及周边地区大肆采购奶粉,其结果就是我们输出了我们的产品质量问题。内地奶粉信心失控,消费者八仙过海,购买能够购买到的进口奶粉,让奶粉问题日趋紧张。
因此,哪怕如官员所说“内地奶粉99%符合质量标准”,但“群众对奶粉符合质量标准的信心不足”。这信心不足,不是对已出事的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后怕,而是对未来类似三聚氰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西哲说,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惟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未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这句话用在内地奶粉身上再合适不过。归根到底,我们的法律对于消费者保护不够,总是怕企业因此而倒闭,影响财税和就业。于是,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往往是单枪匹马,不仅要陷入到与企业漫长的扯皮中去,维权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精力成本是微不足道的。
在奶粉问题上,与其苛责那些从香港购买奶粉是“水客”,与其限制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奶粉的权利,不如认真考虑考虑监管者的问责。虽说嘴里承认自己有责任,然后呢,就没有了。如果责任都是泛泛的责任,不会被问责的责任,不会丢官的责任以及丢官之后又能复出的责任,奶粉再过多少年,不管我们的GDP是全球第一还是全球第二,其仍然是我们国家的天下第一难事。
恢复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最重要的不是恢复对国产奶企的信心,而是恢复对监管的信心。如果市场得到有效和有力的监管,能够保证诚实经营的好企业不必与坏企业同流合污也能生存下去并生活得更好,市场自身就能够进行优胜劣汰,良币驱逐劣币。有了这样的保障,并且我们对于这种保障充满信心,再多的坏企业也不怕,因为好的机制能够将其逼成好企业。如果相反,政府监管并不能做到这样的保障,市场就会形成逆淘汰,好企业得不到赏识,甚至被迫同流合污,坏企业受不到惩罚,隔三差五地出个问题也岿然不动。那么,消费者既然无法选择,也无法分辨,那就只好消极地用脚投票,对整个行业和企业说不。如果不能解决政府部门的问责,就是搞成大部制,也还是解决不了奶粉问题。
来源:北京商报 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