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服务 > >> 京津冀打破壁垒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

京津冀打破壁垒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经济时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5-11-12 10:38:31
  据媒体报道,日前,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订《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表示将在救助、养老、防灾减灾等10大重点领域进行合作。三地民政部门将通过做好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政策制度对接,协同规划养老机构等措施,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凸显,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630万,其中北京市达到300万,天津市达到215万。据预测,到2020 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350万,天津市老年人口将达到273万。
  与扑面而来的老龄化浪潮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应对老年人群对社会养老的巨大需求。以北京为例,北京养老床位缺口接近5万张。由于北京城区寸土寸金,制约了当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北京等大城市存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并不适合老年人养老。目前,北京的养老机构有8成位于五环之外。
  相比较而言,河北具有土地价格、人工成本和消费支出等较低的优势,并且河北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毗邻京津,交通便捷、生态环境良好,承接养老服务业的空间巨大。
  需要看到的是,目前,京津冀要实现“养老一体化”,仍面临着一些制度性障碍。比如,京津冀三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尚未衔接,养老机构还存在取得医保及医疗定点资格难等问题。
  此次三地签署的协议提出,三地将协同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引导鼓励养老服务业积极向北京之外疏散转移,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养老服务试点;合力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障碍,特别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对接,促进制度体系渐进融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民政局表示,三地即将出台“京津冀三地养老机构服务指南”,北京市民可以根据“指南”,在三地自由选择养老院,届时,户籍地政府发给老人的各种补贴将跟着老人一起走。这意味着,此举将促进京津冀跨区域养老,今后,北京老人住到河北、天津的养老院,仍可享受北京市政府的相关补贴,以保证异地养老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此次三地签署的协议还提出,三地将合力撬动社会资本和资源,支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围绕京津冀打造互补互利的养老服务集群,鼓励实力强的养老企业走跨区域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聚力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同时,助推三地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谋划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园区,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可以预见,京津冀三地政府协作的加强,将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加大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集群,打造出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等多方面需求的养老产业链。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新业态还未形成,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以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为主,缺少与周边医疗机构的合作,难以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此外,北京、天津与河北分属不同的医疗保险统筹区域,虽然随着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已基本实现异地就医费用结算,但仍存在异地就医即报即销尚未实现、报销程序繁琐等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异地养老。
  事实上,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有效地承接京津养老服务产业。今后,随着跨区域医联体的建立和北京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外迁,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养老服务业是带有公益性的产业,应明确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政府责任,这不仅需要民政部门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国土、财政、工商等多部门共同给力,在建设用地、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登记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大力投资建设养老机构,探索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

相关热词搜索: 京津冀壁垒服务业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