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能源 > >> 中国努力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中国努力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7-01-23 11:11:41
 不久前,中国宣称未来4年将投资3600亿美元打造可再生能源部门,这会产生何种影响?此举背后有很多原因,从北京方面日益担忧气候变化的冲击,到降低受雾霾困扰的城市的污染水平的政治必要性。然而,这一投资规模似乎表明,两个密切相关的政策目标正在推动能源战略:努力创建能为中国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现代化经济,以及决心限制对进口供应的依赖。

  更早以前,我在展望2017年前景时曾提出,北京方面或许会设定到2025年实现源独立的目标。这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有些人告诉我,这样的政策是不必要的,因为中国能够承受无论什么必要的价格。也有些人不相信中国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第一个说法肯定是对的。中国买得起,但问题在于,鉴于能源在经济中的核心重要性,以国家主席习近平为首的领导层是否希望本国日益依赖外国供应。

  几个数据揭示出迄今发生了什么。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从1980年的每天不到200万桶增加到去年的每天逾1200万桶。1992年,中国在石油方面仍是自给自足的。从那时起,石油进口量已在10年前上升到每天400万桶,到2015年已超过每天800万桶。这些历史数据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附带的工作簿。目前尚无2016年的确定数字,但进口显然已进一步增长,尤其是因为国内产量下降。中国的成熟油田已接近枯竭,同时尽管做出了持续的勘探努力——包括在南中国海——但至今没有找到多少新资源。即便我们假定,近期进口增长有一部分是为了趁价格便宜充实战略储备,但根本层面的需求增长仍是巨大的。

  石油进口呈现不可阻挡的增长,是在中国能源效率得到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发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能源需求之间的密切关联显然已被打破,即使某些官方统计数据看起来好得难以置信。下一个挑战是打破生活水平提高与进口需求不断增加之间的关联。

  当前趋势似乎表明,中国日益依赖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等有问题国家的石油供应,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石油进口不得不走经由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脆弱贸易路线。历史表明,依赖特定供应国家往往会导致卷入当地政治——这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明智地希望避免的。问题是他们现在能否做到这一点。石油和煤炭助推了过去40年的壮观经济增长。机动性和拥有汽车已成为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基本社会契约的一部分。限制机动性在政治上是有风险的,但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的新车年销量在过去10年增加了两倍——石油进口需求将成为战略不安全的一个源头。

  中国已开始采取行动限制煤炭进口。持续至2014年的进口快速增长已停止,进口被有节制地用作一种临时供应来源,配合国内煤炭行业的重组。数以百计的小型低效煤矿被关闭,但煤炭消费总量将进一步增长,直奔国家能源局1100千兆瓦煤电装机容量的目标上限。2015年中国煤电装机容量为990千兆瓦。以为中国煤炭业就此一路下滑的任何人应该注意,目前仍有新的煤矿开工,且每周都有一家新的燃煤电厂并网运行。煤炭越来越多地由现代化的地方煤矿供应;煤炭总产量不太可能下降,同时到2020年煤炭进口量有可能降至最低。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能源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