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能源 > >> 煤价并轨,多方博弈何时休

煤价并轨,多方博弈何时休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田婷  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2-11-14 00:00:00

        国家能源局曾多次启动过煤电联动,试图改善"市场煤"和"计划电"的难题,但几年来煤价高企,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均提交过煤炭重点合同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并轨方案,始终无法成行。今年年初以来,市场煤价接连狂跌,甚至与重点合同煤价不相上下,于是,两者的并轨看起来突然变得简单了,至少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都不会有反对意见。

 

       并轨方案初步裁定

 

      业内普遍流传的并轨方案是由煤、电企业签订期限为2-5年的长期协议,同时长期供需协议将规定电煤基础价和变动价,变动价将设置一系列条件,再报相关部门审批后实行,中长期电煤合同由供需双方按基准价加自动调整方式定价。其中,基准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确定,变动价则以季度差价或价格变化指数为准。而在电价调控方面并没有放开管制的情况下,计划设置煤电联动最高电价涨幅,一年内因煤价上涨影响火电上网电价达到10%时,停止实施煤电联动,并对煤电价格进行干预。

 

      从上述并轨方案可以看出,政府的管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并轨价只是拉长了以往的合同煤协议而已。据相关人士透露称,由于该方案的计划色彩过浓,现在已经对该方案整体思路进行了较大改动,删去了政府定价的规定。

 

      上述人士称,新修订的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中长期合同价由煤电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即国家不设置前置性基础价格,价格由企业自主协商。但是中长期合同还保留,期限在2年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为此专门出台一个《煤炭中长期合同管理办法》。而且,还将不断完善整套改革方案,不仅仅只是产业链源头的煤价,铁路运输和电价也要有相应的联动配套措施。

 

       根据上述方案,煤炭生产商和发电企业之间可以签署至少5年期的合同,并每年重新进行协商价格,政府不再对煤炭进行定价,但将继续监控市场。然而这种每年年初煤电双方协商定价的方式,又与以前的订货会类似,订货会通过几年的演变,近年来一直是签量不签价,而且出现了很多违约的情况。

 

      印度和美国也曾经试图采取长协议价的模式,但以失败告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过与中国煤电市场类似的煤电之争。最初电煤市场均有长期合同来保证煤炭企业的效益,而在1973- 1978年,随着石油、天然气的提价,煤炭价格也随之上涨,尤其是以合同形式供应的煤炭和实时交易的煤炭的价格上涨更甚,许多煤炭企业纷纷毁约而将大量煤炭投入到零售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这加剧了煤、电企业间的矛盾。

 

       除此之外,国际上鲜有国家采取长协议价的模式,因为各国都是自由市场,是由各个国家的电力机构进行监管,一旦生产成本上涨会把这个上涨成本传递给消费者,下降的话消费者也会受益。


 

       各利益方博弈不休

 

       由于煤电这条产业链条上依附的利益群体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利益方在对煤价并轨进展观望的同时也暗自进行着博弈。

 

       --煤炭

 

      首当其冲的是这次并轨的主角--煤炭企业,最早提出要并轨的恰恰也是煤炭企业,但是煤炭企业对于煤价并轨也存在疑虑,目前煤炭价格持续低迷,有利于价格并轨方案的实施,如果煤价上涨后,政府部门再出来管制,对煤炭企业来说非常不利。

 

       目前所施行的价格双轨制对大电厂是有利的,政府当初设定双轨价格的初衷是倾向于亏损一方,当煤价高企时,重点合同煤价低于市场煤价格,而今年来,煤价持续下跌,政府并未进行管制,使利益偏向于亏损的一方。很多煤炭企业担心这次煤价并轨也会出现双轨制管涨不管跌的情况,只在煤价低的时候并轨,市场煤价高涨时反而取消并轨,依旧由国家调控成两种价格以期减少电厂的亏损。

 

       甚至有煤炭企业断定最终受益的将是电力企业,并不同意并轨,认为煤价并轨后电厂将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取消重点合同煤,松绑的不仅仅是电煤价格,同时还有煤电企业之间的供货关系,只要煤矿不限产,电厂可以自由选择买哪家的煤,电厂一旦压价,很有可能让煤企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电厂

 

       煤炭企业有顾虑,发电企业也存在着担忧,电厂对并轨方案的关注度一点不亚于煤炭企业,大唐发电集团高井电厂党委书记何智勇坦言,当前这个形势是理顺价格的时机,但是并不代表煤炭还能长期维持这种下滑的趋势,很大可能会反弹,那么电价如果不能跟着煤价联动,电厂能否承受上涨后的并轨煤价?最大的矛盾还在于电价能否理顺,不能总让电厂来消纳高煤价,以前合同煤价还是可控的,一旦放开完全市场化,电厂面对的风险将更高。

 

       电煤价格并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电煤供求平衡,也不能改变电煤价格上涨的成本转移关系。现在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都是核准制,煤价市场化转移不出去,最终用户看不到,所以就没有市场的反馈机制,最后只能由发电企业或者电网企业背亏空。

 

       --铁路

 

       煤电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就是铁路。煤矿和火电厂之间的铁路是垄断的,由于存在铁路运输等中间环节,煤炭的出厂价与到厂价可以相差一倍。

 

      铁路一直是改革诟病的对象。以往每年的煤炭订货会其实就是订运力,铁路运煤分计划内车皮和计划外车皮,计划内运煤可执行国家规定的运输价格,计划外运煤则要向中间环节付出相当高的代价。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经济司副司长范必称,很多由铁路职工经营的"三产"、"多经"企业从中渔利,这早已是行业内公认的潜规则。这也大大提高了运输的成本,很多地方的电煤物流成本达到电煤消费价格一半以上,下游企业不堪重负。

 

       因此铁路方面也对此次并轨方案虎视眈眈,并轨后是国家继续调控铁路,还是不再插手,都将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如果政府提出要监控调控铁路车皮,那么"三产""多经"企业的渔利将化为泡影。

 

       --中间环节

 

       除了这些显性的矛盾,在这条被人为拉长的产业链上还有一些隐性的环节,这些环节的利益也会随着并轨方案的出台被触动。

 

       煤炭用户价一半以上为交易费用,以山西为例,每吨煤除了直接生产费用外,还需要额外支出的费用包括:资源费、矿产资源使用费、水资源补偿费、维检费等等,合计近百元。这还不包括国税、地税等相关税费。

 

       目前国内火电厂数量、发电量、用煤量,以及每年新增火电厂而增加的煤炭用量都可以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得出,照此说来,签长期协议价完全没问题,然而产业链的各种中间环节导致煤价大起大落,原本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是很容易达到的平衡点,被看得见的手搅乱了。

 

       合同煤并不是单纯的点对点供应,中间经过贸易商、运销人员、电厂采购人员等环节的操作,每个煤炭企业周边都有一堆中间商围着,电厂周边自然也有另一堆中间商簇拥着。合同煤一旦取消,必定会触动他们的利益。

 

       煤炭和电力企业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充满了种种不确定。而且产业链一端的并轨也并不能解决矛盾的根源,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经济司副司长范必一语中的:煤炭市场中有计划煤,运力环节有计划车皮,发电环节有计划电量,整个产业链是一个双轨制的产业链,如果说只把一个环节计划内、计划外并轨了,其他环节都不动,势必会造成新的矛盾。

 

       除了上述各利益方之间相互博弈,政府在整个煤价改革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经济有竞争从而效率提高,政府干预往往扭曲市场价格并导致低效率,低税、低通胀、价格稳定预期是市场参与者信心与稳定预期的理想状态。

 

       自从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以来,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政府的各种反周期干预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但只能解决短期问题而无法解决长期问题,不适当的行为还很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政府的行为只能延缓或者加速市场规律的运行,而不能彻底改变市场规律。

 

       目前整个产业链条中的煤、电、运三个环节中都是市场和计划并存,如果要改革,就应当对煤炭、运力、电力进行一揽子的市场化改革设计。从整个产业链条来看,煤价并轨仅仅是个开始。除了煤价并轨,还要继续采用煤电联动、煤电联营的模式来配合市场改革。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田婷  

相关热词搜索: 煤价并轨多方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