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名家之窗 > >> 李嘉诚访谈录:民主社会讲求法治、包容和多元

李嘉诚访谈录:民主社会讲求法治、包容和多元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财新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4-03-07 12:54:28

   按:本文来自财新对李嘉诚先生的最新专访的摘编。在这个访谈中,李嘉诚先生系统的谈到了自己的投资心得,谈到了他对新科技的看法,谈还谈到了马云,他说,马云先生年轻有为。他谈到了港商如何处理政商关系,以及港商对政府的期盼,这些何尝不是大陆企业家所思所想呢?当记者问,马云曾说,阿里如上市成功比香港四大地产商加起来还要多,你怎么回应? 李嘉诚说,绝不会因一句话而介怀,可能人家也误会他。

李嘉诚

李嘉诚

作者:胡舒立 王烁

我的全球化投资心得

问:你是投资全球化较早和最成功者的华人之一。你怎样在全球作战略布局?

李嘉诚:集团现在全球52个国家有投资和营运,除了香港与内地和亚洲区外,还遍及中东、欧洲以至远及美加、中南美洲。旗下业务主要包括基建、零售、能源、电讯、地产、酒店及货柜码头等。不同地区的经济与的不同行业的表现各有其循环起伏,有助集团平衡营运风险。

世界上的投资机会和选择,实在令人应接不暇,但同时作为一家国际性综合企业和负责任的上市公司,必须留意投资国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况变化,对经济发展循环及业务回报条件要抱有高度警觉,我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去保护股东的利益。

公司自1980年代起已开始海外投资,因为当时我知道香港的几百万人的市场发展规模是有所限制的,今天证明这决定是健康的。例如我们全球的零售店铺有12000家,其中香港只占600多家,假如在香港多开300家,就算是增加就业,但批评将不绝。目前和黄的香港业务占全球投资比例约15%,长实在香港的投资占全球约三分一。

过去多年来,公司在许多国家都是当地最大的投资者之一,例如加拿大、英国、澳洲、荷兰、意大利、瑞典及奥地利等。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明白,为营商者提供稳定的政经环境是非常重要,商业发展成功才能为社会带来就业及繁荣。一直以来,我每天都会检讨集团的投资和营运策略,生意规模大小及资产布局,视乎业务所在地区或国家的政经状况而决定。

集团以香港为基地,绝对不会迁册。我们常常积极寻找香港的投资机会,然而因政府的政策很多时候令人消化需时,故我们在港的投资步伐或未如其它国家地区那么快。集团继续保持一贯稳健务实的作风,确保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业务仍能保持佳绩。

问:你旗下集团近年在欧洲市场大举收购能源公用行业。业务重心向欧洲市场倾斜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李嘉诚:欧洲经济复苏迹象越见明显,其中德国预期2014年的GDP会有1.7%的增长,至于北欧其它多国的增长都是乐观的(根据欧盟数字,今年第三季欧元地区(EA17)及欧盟(EU28)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季升0.1%及0.2%;与去年同期比较,欧盟(EU28)更是上升1%(,连情况较差的希腊,GDP“负增长”亦有放缓,因而集团在欧洲的业务前景是可以说审慎乐观。

 欧洲各国本身亦拥有很完善的法律制度,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给予内地及香港人不少投资机会。

集团在瑞典、丹麦、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均经营业务,生意挺好。如北欧的几个国家,经济非常好,现在的奥地利比德国还要好。集团2013年在欧洲赚的钱已比2012年多,相信2014年在欧洲赚的钱还会比2013年多。

我们在法国有业务投资,但不是非常大,有一天法国一位部长与人数不少的随行人员来港与我见面,问我为什么在英国有这么多投资,而法国则比较少?我说,我在英国做的事在你们法国做不来的:第一,英国的税率是20%,你们的税率却是全欧洲最高的;第二,按英国的法律,今天企业控告政府,输了,明天再来投资,英国政府仍会欢迎;第三,法国经济差,但无法调整欧元的汇率,英国政府需要时可以将英镑汇率下调,缓和经济问题。

问:环顾全球,正处在一个关键的不确定时刻。美国QE正在退出;日本搞安倍经济学,三箭已发。中国、日本、美国,这些重要的经济体都在关键时刻,只要有一个发生问题,影响都是世界性的。所有这些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反馈,这是当前投资者面临的复杂现实局面。你有什么建议?

李嘉诚:先说美国,美国面对问题也不少。本来,随着页岩气和石油这些天然资源业的发展,对美国经济是有利的,美国的科技和教育的多元竞争力是领先和灵活的。美国宣布短期间可于页岩生产的油或天然气,可令美国有足够的能源自给自足,但在过去的两三年间,专家们持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不容忽视。虽然有人相信美国的能源将能够纾缓美国部份赤字问题,但现在不少人对此大有怀疑。

至于日本,跟随美国大量印制钞票,制造通胀,有利出口,但日本面对资源欠缺和人口老化的威胁,其制造业的劳工平均年龄是40多岁,而韩国是30多岁。

中国的新领导层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策,将能引领国家走向正确和辉煌的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是最大的经济试验。三十年来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沿途纵然有波折,领导人无畏无惧,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这种决心,对美国和日本当下面对的困局,是可以借鉴的。

美国经济较欧洲容易复苏,美元仍属世界第一货币,对于人民币,改革路途无论有多困难,只要能够自由兑换,国力就会更强大。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别人要沽空并不容易。因此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

美国负债大,财政问题不容易解决,赤字不断增加,不过美国可以印钞票;日本的国民爱国,也通过印钞来改善经济,但其经济根基不及中国;如果中国能实现自由兑换,那么这个地图就更大了。

新的科技,你一定要马上抓住

问:过去几十年,香港地产是一个大机会,然后全球化是一个大机会,中国市场爆发是第三个大机会,这三个机会你全都抓住了,下一个大机会是什么?

李嘉诚:无论美国,以至全球,都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科技对劳动力带来的挑战。基层劳工的边际劳动力可以是零的。

每间公司都花尽心思提高竞争力,用科技、用数据开源,那么如何节流?随着产业机械自动化,劳动力需要越来越少,一些工种的失业情况只会持续增加,这是我们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唯一出路就是靠投资教育,推动改革,培养下一代懂得解决问题、懂得沟通等计算机不能取代的能力。产业有两种,传统事业还是会有的。至于新的科技,你一定要马上抓住。

问: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问题有很多争论,很多人认为AB股制度或者阿里巴巴所称的合伙人制度,不利于保护小股东权益,也有很多人支持马云的看法,认为唯有创始人才真正关心企业的未来。作为一名杰出的商业领袖,你是如何看待企业创始人与投资人的关系?怎样的治理架构才能保持企业的良性发展?

李嘉诚:首先,对于港交所的决定和运作,不作评论。另外,马云先生年轻有为。对我们民族来说,最重要是代代有杰出企业家,能够投资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见到成功的中国企业家,我内心只会为他们鼓掌打气。就如朋友打高球时又远又准,我们也会高叫一句:“好球!”

问:提到马云,他前段在香港见记者时说到,如果上市成功,阿里巴巴市值比香港四大地产商加起来还要多,香港这套做法已经过时。你怎么回应?

李嘉诚:年轻人、中国人有新的做法,真的是好事,我们需要多一点人才,这只会更好!绝不会因一句话而介怀,可能人家也误会他。

问:你在新科技领域有很多投资,如何点评全球最近一轮的互联网企业并购潮?

李嘉诚:我个人认为,今天科技领域推动着各行各业实际的改变。我跟很多年轻创业人交谈的时候,发现他们有股很大的热情,改变着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他们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若今天这个行业能重新开始,我们会以今天的模式运作吗?”以科技改变运作的方式,是很大的动力,特别是那些能带给现状更高效,更精准运作,更价廉物美的选择!各行各业,都要对运作上的改变高度注意。

我很明白天天要担忧生活的感受

问:民粹主义近年在香港开始出现。背后根源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李嘉诚:全球均要面对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这对各个政府来说,是颇为困扰的,但切忌“情绪政策化”,因为这是个大滑坡,会造成恶性循环。

我自己是穷出身,经历家徒四壁的滋味,这是刻骨铭心的。我很明白天天要担忧生活的感受,滋生民粹乃人之常情,但社会的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停滞在愤怒情绪的阶段。

面对社会基层问题日渐复杂,只从扶贫的思维出发,是解决不了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很遗憾,不少政客只会推波助浪,结聚愤怒,视之为得到选票、得到权力的平台,比聚焦解决社会问题更重要。如果社会因为太多纷争而停滞不前,经济发展政策没有朝气,对任何阶层,都没有好处。

要实现社会向上流动,解决跨代贫穷,教育改革是必由的,投资教育失当、推行教育改革不当,是对未来的一种罪行。面对科技日新月异,工业化替代力日强,精准自动化,给“生产队伍”提供再培训,已是刻不容缓。

香港在创新科技的投资和发展,一定要急起直追,因为科技主导未来,高质素和创新的工业尚有发展空间,社会要创富,要机会多元,才可纾缓贫穷问题,这些应是政府领导层份内所应为的事。近年澳门的博彩业越来越旺盛,为香港带来不少工作就业机会,例如酒店业、装修业;但只看香港失业率3.3%,便认为改善就业结构和提高素质是非迫切,这等同在制造明天的问题。真正优质的就业环境,应该让每个人的能力,在多元产业下得到最大的发挥。

问:现在的香港,任何的一个小问题都会被扩大演变成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你认为怎样才可使香港社会向良性的民主过渡?

李嘉诚:关于良性民主过渡,我经常认为,有权利选择,是一种福份。

何谓良性民主?任何机制的讨论,都先要有定义。我认为,健康的民主社会,讲求法治、包容和多元。如果一个社会思维封闭,民主制度的作用也不大,也不会让社会更加开放。我们要在社会责任和权益之间取得平衡,不能只看重权益,轻视责任。你知道香港有多少人交税?根据香港税务局资料,(2011/2012年度)5%人口承担了91%的薪俸税收。

近年经济学有一热门讨论,就是“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vity)可以是“零”,提出的经济学者Tyler Cowen认为,受薪者的收入与福利与其能产出的经济效益不对称,是今天经济复苏下失业依然高企的原因之一。据闻有些外国大企业今天聘用高管,面试问题之一包括“你曾否有裁员的经验?”简言之,科技带来的替代性挑战更明显时,企业为了竞争力,只能投资效率和聘用高质素的员工。

因此,我多次表示,不介意政府适当地向商界增加税项,例如增加0.5%商业税,只要定点用于对持续教育和再培训的投资,协助提高本地的就业质量,增加年轻一代向上流动的机会,我是支持的。我也赞成政府对小企业或特别新科技行业特供低税率或免税待遇,以鼓励这些行业的发展。

问:自从香港回归以来,经历了商人治港、公务员治港,以及专业人士治港几个阶段。管治当下的香港,应由哪些问题重点切入治理?香港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方面,你认为面临最急迫解决的是哪些?香港的治理人才,应具备哪些才能与素质?

李嘉诚:关键是“制度治港”“法治治港”。法治社会,就是能够制约和监督当权者的权力。

我要重申,香港步入经济转型,传统工业式微,服务业和金融业取而代之,专业机会不足便影响上流机制,基层劳动力需求大又未能满足,供求失衡,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香港如何提高长远竞争力,是关键所在,政府推政策时,须经深思熟虑。大家都知道我有投资一些创新科技行业的以色列公司,在洽谈过程中,以色列政府有一建议,令我很感动。他们跟我说,“对于科技技术显著,前景明朗的公司,从商业策略考虑,你们当然可以很快拍板投资;相对于一些公司,你在考虑与不考虑之间,我们政府会以政策鼓励你作出投资,政府甚至愿意也参与投资,但只出任没有话事权的共同股东,以分担你的风险。”

我问他们,不怕被批评“官商勾结”?他们说:“这是我们存在的原因,要为我们国民提供机会,就需要投资社会。”当时我很感动,我想,假如在香港这样做,一定有人会不分青红皂白,争先痛斥一番。

一个有责任,有魄力的政府官员,应该抱着“输了就是赢”的心态,只要政府投入资本,即使未有回报,也会产生社会效益,这已经赢了,因为这样才可以推动商界参与,启动产业齿轮。社会怎会不认同一个真诚为社会、为百姓服务、懂得处理与各持份者关系的领袖?一个对事情看得透,对民情敏感度高,连微细变化也能抓住,知道如何好好运用资源,怎会不受欢迎?

制度民主化,商人地位,只会更健康

问:有人说,香港是商贾的香港,是四大地产家族的香港,是执政精英通过吸纳经济和金融精英参与来控制社会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在2017直选大望之际被动摇。你如何看香港过去几十年的商界垄断和政商关系的演变?

李嘉诚:不清楚何谓四大家族。集团旗下业务,99.9﹪也需要与同行剧烈竞争的。惟一被视为垄断的,是公用事业,除了我们的港灯,还有中电。港灯是我们买回来的,亦都受到政府利润管制协议的规管。

香港仍然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要真正解决经济问题,不能只批评商界,一定要对症下药,“造大个饼”,增加机会,才可健康发展。

问:你是否认同香港巨商阶层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的判断?是否会成为香港民主化下一步的主要受损者,执政者与底层夹击的目标?

李嘉诚:香港有很多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都是“踏足香港,心怀内地,拥抱四海”的。香港有大量资金自由流动,只要企业有持续竞争力,对于从商者,黄金机会永远是靠努力创造的。

制度民主化,商人地位,只会更健康。香港政府,没可能不继续支持商人,使经济持续发展。一个有清晰思维的领导,就会明白,只有缔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才可做大做强,推动经济,就如习近平主席坚持改革开放,将会带来更多奇迹,为国家经济开创康庄大道;他亦重申,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富足,对推动良治的坚持,将燃起人民的希望和信心。

在全球一体化下,国与国之间竞争越趋激烈,科技不断创新,社会要有健康流动,就一定要投资教育、创造未来。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