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健康工程 > >> 男人这样喝酒预防癌症还能长寿

男人这样喝酒预防癌症还能长寿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3-11 10:19:53

  不同酒类怎么喝才适宜

  啤酒的营养成分高,每天300ml为宜;红酒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每天150ml(约1杯);白酒每天喝不超1两。需要强调的是,癌症病人饮酒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酒防癌也应适度,饮质量好的酒,要戒酸、戒浊、戒生,更忌暴喝暴饮。

  改变饮酒习惯

  英国《每日邮报》18日援引基金会科学研究项目负责人蕾切尔·汤普森博士的话报道:“从预防癌症的角度来看,最好是不喝酒。但事实上不少英国人把喝酒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金会研究人员估计,英国每年确诊的癌症患者中约2万个病例与酒精有关。

  汤普森建议人们改变饮酒习惯。她说:“改喝低度酒,患癌风险虽然只是略有降低,但仍然有必要改变。”她说,男性饮酒量应控制在每日两杯以内,女性一日一杯即可。如果一时无法减少饮酒量,改喝低度酒是明智的做法。汤普森说,略微改变生活方式就能实实在在降低患癌风险,这种努力值得尝试。

  男人饮酒的注意的事项

  男人喜欢喝酒,或因某些原因常会摄入一些酒精,妻子难免会为丈夫的健康担忧。健康专家提出7个关于饮酒的提示,能帮助饮酒者减少醉酒和酒精伤身的情况。

  提示1:按理想速度饮酒

  理想速度,即不超过肝脏处理能力的饮酒速度。肝脏分解酒精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0毫升,酒中所含的纯酒精(乙醇)的量,可以通过酒瓶标签上标示的度数计算出来。举个例子,酒精度数为16%的250毫升酒,用250毫升×0.16=40毫升,那么酒精的量就是40毫升。

  如果一个人花4个小时喝完,那么平均每小时摄入的酒精量是10毫升,刚刚符合肝脏的处理速度。按照这一速度喝酒,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酒精对肝脏的负担。

  提示2:喝清水,恢复体内水分平衡

  酒精有改变肌体细胞内外水分平衡的作用。通常,体内水分的2/3都在细胞内,但是酒精增加后,细胞内的水分会移动到血管中,所以虽然整个身体的水分不变,但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了,也会觉得干渴。

  不论是哪种原因,充分摄入水分都是没错的。“醒酒水”自古以来就是缓解酒后不适的方法之一。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混入三小撮盐并一口喝下去,会刺激胃使食物易吐出。

  提示3:饮用运动型饮料和果汁也有效

  过量饮酒的第二天早上醒来,嗓子常常感觉很干渴,此时体内残留有酒精和有害物质乙醛,应想办法尽早将其排出体外。

  含无机盐和糖分的饮料,除了有水分补给作用之外,还有消除体内酒精的作用。运动型饮料和果汁效果就很好,特别是运动型饮料,其成分构成接近人的体液,易被人体吸收,不仅对宿醉有效,饮酒时如果一起喝,也可防止醉得太厉害。

  此外,用含有茶多酚和维生素C的茶,或者用柠檬和蜂蜜做成的蜜汁柠檬水,对于宿醉也很有效。

  需注意的是,不管哪一种饮料,如果太冰凉,有效成分都不易被吸收,所以应喝常温或温热的。

  提示4:吃柿子,帮助分解酒精

  柿子是富含果糖和维生素C的水果,古时即被用作防止醉酒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甜柿中所含的涩味成分,可以分解酒精;所含的钾有利尿作用。

  柿子叶也含有相当于柑橘数十倍的维生素C,其鲜嫩的幼芽可以炸着吃,或者干燥后做柿叶茶喝。

  提示5:多食贝类,强化肝脏的解毒作用

  以蚬贝为例,它的营养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与鸡蛋相提并论,而且,由于含有均衡的必需氨基酸,不会对肝脏造成负担,能够促使肝脏恢复功能。

  贝类食物通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牛磺酸和糖原;维生素B12和糖原对于促进肝脏的功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氨基酸中的牛磺酸与胆汁酸结合后,可以活化肝脏的解毒作用。

  提示6:喝芦荟汁,降低血液乙醛浓度

  芦荟带刺的绿色部分和其内部的胶质中含有多糖体、糖蛋白等物质,能降低酒精分解后产生的有害物质乙醛在血液中的浓度。因此,在饮酒之前,如果喝些芦荟汁,对预防酒后头痛和恶心、脸红等症状很有效。

  此外,芦荟中的苦味成分芦荟素有健胃作用,可治疗宿醉引起的反胃和恶心等。

  提示7: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减轻肝脏负担

  蛋白质和脂肪在胃内停留的时间最长,所以最适合作为下酒菜。

  为避免摄入过多高蛋白质食物导致发胖,最好选择鱼贝、瘦肉、鸡肉、豆制品、蛋、奶酪等。含有优质蛋白质的牛奶和奶酪等乳制品、鸡蛋、豆腐、扇贝,以及用这些食物制成的汤,对肝脏功能有益,且不会对胃造成负担。

  有人喝酒后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如油分多的拉面,这些食物会给胃肠带来负担,延长醉酒的不适感。因此,应选择水果、加蜂蜜的牛奶、酸奶、鸡蛋等易消化且能提高肝脏功能的食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