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江汉采油厂王东采油管理区王东一站。
王东一站是江汉油区全面推行信息化建设后,第一个按照信息化工作要求进行人员配置的站。今年3月份中旬,他们克服不少困难,将人员进行调整,以适应和满足信息化工作的要求。
在王11计量点,副站长张元宝正带着大家进行标准化工作。虽然是个老站点,但现场摆放井井有条,阀门和管线刚刚刷的新漆。以前,因为退休等原因,大班只有2个人,要负责本片区1个井站和20多口油井的标准化和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量非常之大。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始之后,参与小班日常巡检的人员减少,部分小班人员充实到大班,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张元宝说,就拿换抽油机皮带来说,现在就可以将大班人员分成2组,同时开展更换工作。大班人员增加后,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本片区的日常工作中去,工作内容也更加细化,标准化水平也提高不少。不久前,这个计量点的标准化工作还受到管理区的通报表扬。目前,王东一站减少小班工人近10名,全部充实到大班等缺员严重的岗位,信息化建设在优化岗位用工中的效果得凸显。
技术信息室通过信息化数据采集,得到详细准确的第一手分析资料,为采油班站提供有力的保产措施。3月23日,信息监控中心观察到王4斜-5-9井最大载荷超过下限值,立刻通知王东一站,随后该站采取碰泵措施及时恢复了油井正常生产。4月6日,技术信息室根据信息监控中心录取到的王57斜-10井的超高回压,通知班站为该井作出热洗清扫管线计划,实施后恢复了该井正常运行。
信息化还有效保证了油井采油时率。以前,小班工人巡井是4个小时一次,如果刚刚巡过的井出现问题,就很难及时发现。实施信息化之后,这个不足,被有效控制。4月9日,员工黄小杰巡完王平1侧1井,还没有走多远,就被信息监控中心告知,井场有管线穿孔,他马上返回井场处理,漏点及时被封堵。4月16日,员工韩涛巡完井后,信息监控中心告知,王4斜-5井,油井无压力显示,她马上赶往现场确认,查找原因后,发现是输油管线穿孔所致,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据了解,信息化建设以来,通过信息监控中心发现和处理各项隐患达37个,有效地保证了油井正常生产。
在该区中控室,有3台电脑显示各油井的参数,2台大液晶显示器显示着该区118口油井的实时运行情况。当班员工李永红介绍,油井的实时运行情况,每1分钟切换一次,电脑则对每口油井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出现异常就会马上报警。“面太广,很复杂。以前只需要关注本岗位的工作,现在则需要全局观,毕竟是管理全区的油井,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刚刚转岗不久的李永红说。
王东一站站党支部书记宿长征说,因为信息化建设目前还处于边运行边完善阶段,小班工人的工作量还是很大,刚刚开始小班工人也有很多不适应。党支部通过开展视频信息化建设形势任务教育,告诉大家信息化建设是必然,还将其他油田推广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对员工进行宣传,让员工感受信息化建设的美好前景,现在员工们都慢慢适应了。相信,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自动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工作效率也能大幅提升,油井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会更高。
(江汉油田 谢江 洪磊)